据上游新闻报道,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食堂近日以999元单价售卖帝王蟹,引发舆论热议。尽管校方澄清此为常规菜品,价格“低于市场”且学生“反馈积极”,但晋评君不禁要问:当高端海鲜登上高校餐桌,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大学食堂的定位与使命?
高校食堂,究竟该为谁服务?
高校食堂具有天然的公益属性和保障功能,其核心使命是让每一个学生,无论贫富,都能吃得上饭、吃得饱饭、吃得好饭。999元一道菜,近乎于许多学子一个月的生活费。当食堂窗口开始为“帝王蟹”而闪耀时,它照见的不是学校的“贴心”,而是对大多数普通学生消费能力的漠视。这种“精致化”转型,是公共服务精神的变味,是校园内隐性的人文关怀缺失。
“市场价”能成为高校食堂的定价标准吗?
校方辩解“价格低于市场”,恰恰是最大的认知错位。高校食堂不是社会餐饮企业,其评价标准不应是“性价比高不高”,而应是“学生能否负起”。用商业市场的尺子来衡量校园公益服务,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偏离。若此风蔓延,食堂必将竞相追逐高利润菜品,最终让平价菜沦为配角,沉重的生活成本将转嫁到每一个学生家庭身上。
象牙塔里,该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一所大学的口碑,靠的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而非食堂里是否摆得下帝王蟹。这种看似“满足需求”的举措,实则是浮躁的、迎合性的“面子工程”,它向年轻学子传递了错误的信号:消费水平与身份认同挂钩。这与教育应倡导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背道而驰,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南辕北辙。
象牙塔里的烟火气,不用非要靠帝王蟹来点缀。当书香与饭香本该相得益彰之时,高校食堂是否应该回归初心,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