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不如一秋忙。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然而,进入10月份以来,我省各地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给秋收、秋种、秋管带来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情况,全省上下群策群力,以“抢”字当头保颗粒归仓,以“保”字为要护农民收益,以“防”字为先强防灾能力,打响了一场秋粮“保卫战”。

“抢”字当头
力保秋粮颗粒归仓
“轰隆隆、轰隆隆……”在定襄县南王乡的玉米地里,履带式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阴雨笼罩的沉寂。村民杨二虎披着雨衣,站在田埂上看着收割机在泥泞里穿梭。金黄的玉米棒被源源不断地送入机身,脱粒、清选一气呵成,身后的土地也被翻耕得松软平整。“往年用轮式收割机,遇上下雨天根本进不了地,今年这履带式收割机真是‘救星’!”杨二虎擦了擦脸上的雨水,语气里满是欣慰,“它既能收获又能脱粒还能翻地,这10亩玉米地不到半天就收完了,要是靠人工,雨天里得忙活好几天,玉米早就发霉了!”
在这场与雨水的赛跑中,农机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省农业农村厅第一时间启动秋收应急响应,统筹调度全省农机资源,2.3万台收割机全部投入秋收一线,其中1400多台履带式收割机更是成为泥泞田地的“尖刀班”。与此同时,700余台粮食烘干机开足马力,24小时满负荷运转,将抢收上来的湿粮及时烘干,从“田间”到“仓间”,搭建起一条“不落地”的绿色通道。
运城市作为我省的农业大市,秋粮种植面积占全省近五分之一。面对汛情,该市农业农村局连夜组建90支专业化农机应急作业队,队员们带着1146台(套)应急农机装备,分片包干奔赴各县区。在盐湖区龙居镇的烘干中心,6座烘干塔同时运转,热气腾腾的湿粮从输送带上涌入,经过循环烘干,含水量降至安全标准。“我们这里每天能烘干2.33万吨玉米,农民送来的粮食应收尽收、应烘尽烘。”烘干中心负责人王建军说。
机器抢收的同时,人力支援也在同步推进。应县县委组织部发出“抢收令”后,各级党组织迅速组建120支秋粮抢收突击队,3000余名党员干部自带镰刀、雨衣,下沉到田间地头与农民并肩作战。从晋北的大同、朔州到晋南的运城、临汾,从玉米地到高粱田,履带式收割机的轰鸣声、党员干部的吆喝声、农民群众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宛如奏响了一曲秋收协奏曲。
“保”字为要
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秋粮收上来了,如何保障农民卖得出、卖好价,成为我省秋粮保卫战的第二场关键战役。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前谋划,秋粮收购资金120亿元全部落实到位,全省1300余个粮食收购点全部开门收粮,实行“应收尽收、优质优价”政策。针对阴雨天气导致粮食含水量偏高的问题,多数收购点配套建设了烘干设施,实现“收、烘、储”一体化作业,让农民不再为“湿粮难卖”发愁。
晋中市通过“日调度、日通报”机制,实时掌握秋粮抢收进度、机具投入量及作业面积,动态校准资源投向。同时,全面启用62处粮食烘干点,实行“人歇机不歇”全天候运转,为玉米、高粱等作物提供专业化烘干服务。
农业保险作为“稳压器”,在此次秋粮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晋中、长治等地保险机构第一时间开启秋粮理赔“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流程,组建200余支查勘队伍深入田间地头,采用无人机航拍、现场抽样等方式快速定损。“以前理赔要跑好几趟,现在保险公司上门查勘,手机上就能提交材料,3天理赔款就到账了!”长治市屯留区种粮大户王福贵说。
此外,省财政厅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资金4000万元,支持受灾县(市、区)加快开展秋粮抢收、农田排涝、粮食烘干等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并做好冬小麦播种,保障我省秋粮颗粒归仓。
“防”字为先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面对持续阴雨天气,秋粮保卫战不仅要应急抢收,更要长远设防。吕梁市成立了“农业抢收抢种保丰收”工作专班,组建了3个“双抢一保”巡回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全面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保障;阳高县投入800万元,对受损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修复,确保明年春耕生产不受影响。
各地还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介休市农业农村局启动“三秋”生产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农技、植保、种子等领域专家奔赴田间地头,开展全链条、多维度的防灾减灾指导。同时,调配应急水泵进行抽水作业,确保成熟作物及时抢收。此外,我省还着眼长远,积极培育耐高温、抗旱、抗涝品种,因地制宜改进或购置针对不同土壤条件的农机设备,建设一批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丰收提供有力支撑。
“虽然遇到了秋汛,但在政府的帮助下,俺家的玉米不仅收完了,卖的价钱还不错,明年还种!”杨二虎的话,道出了我省千万农民的心声。当前,我省秋粮收购已进入尾声,下一步,将继续抓好秋管工作,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同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逆品种培育,不断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为明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秋粮丰歉关乎民生根基。我省上下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全力以赴打好这场秋粮“保卫战”,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全力以赴筑牢“三晋粮仓”,确保秋粮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山西力量。
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