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兴县亚龙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缝纫机“哒哒”作响,针线在布料间穿梭。工人们端坐工位前,裁剪、缝制、打包动作娴熟,一件件成品陆续成型,车间内一派忙碌有序、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作为兴县就业帮扶的重要载体,该扶贫车间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从单一劳务输出平台,发展为“本地就业+劳务输送”双轨并行的就业阵地。截至目前,车间累计开拓就业岗位1000余个,旗下德立紫东箱包厂稳定吸纳110人就业;公司年均向全国各地免费输送劳务人员超1000人,累计带动3000人实现就业。在1700余名常年从业人员中,脱贫户占比达40%,人均月收入稳定在2000至4000元,“工资到账”的喜悦已成为不少家庭的生活常态。
“从亚龙劳务派遣到德立紫东箱包厂,咱们是县里实打实认定的扶贫企业。”公司党支部书记康虎营指着车间墙上的“就业帮扶示范岗”标牌说,“这几年最欣慰的是,看着不少农村劳动力、下岗职工从‘没活干’到‘有活干’,再到‘干得好’,日子慢慢有了奔头。”
扶贫车间的“红火”,离不开政策“托底”。为让企业稳得住、员工留得下,兴县精准出台扶持举措:落实租金减免、税收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为企业“降本减负”;针对工人“技能短板”,联合人社、工信等部门,邀请箱包制作、设备操作领域的技术能手,每月开展“订单式”培训——从基础针法到高效操作,手把手帮助工人提升技能。如今,车间八成以上工人已成长为“熟练工”,生产效率较初建时提升近三成。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才回一次家,老人孩子都顾不上。”38岁的王小丽是车间老员工,提起现在的工作,她眼角带笑,“自从扶贫车间开业我就来了,每月能挣2000多块,下班能接孩子放学、给老人做饭,挣钱顾家两不耽误——这日子,踏实!”
如今在兴县,这类扶贫车间已成为连接“家门口”与“钱袋子”的纽带,让脱贫群众实现“务工不出县、挣钱不离家”,以稳定就业带动家庭增收,更吸引不少外出青年返乡。下一步,兴县将继续把扶贫车间作为乡村振兴的“支点”,扩大政策扶持覆盖面,对接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让“家门口的幸福”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