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就是读历史。”。古老的山西古老的山西,,有五千年文明的遗迹、雄奇壮美的山河、深沉厚重的文化。9月2323日至日至2727日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活动成功举办,7070余家全国主流媒体余家全国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兵分三路,以黄河、长城、太行为版块,畅游三晋大地,品读华夏历史。
截至9月28日1818时时,本次山西行共开设专题专栏24个个,发布原创稿件150余篇(条),省内外网络媒体转载稿件2000余篇余篇,,两微一端200余篇余篇(条)。。同时同时,,开设微博话题#“游山西·读历史”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阅读量超千万。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山西,强力塑造了“游山西就是读历史”的文旅新形象。
观黄河 黄河魂引领山西加速度
来自全国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登上鹳雀楼迎风远望,让“更上一层楼”的理想从他们的笔尖、镜头里激励所有读书人积极探索,无限进取;在“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故居,媒体同仁们真切感受到了于成龙用两袖清风、律己甚严,铸就一座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丰碑;在“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树荫之下,从这里迁走1230个姓氏。如今,全球华人回到山西,触摸历史的年轮,寻回祖先走过的足迹。
在西侯度遗址,仿佛看到180万年前第一次点燃的那把天火,开创人类新时代。也看到2019年夏天的那把圣火,现代体育之光承继人类文明古老火苗,让青春在三晋大地跳动;曾经的碛口是山西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现在的碛口,南腔北调响起,中外游客集聚,热闹场景不输百年之前;行走在云丘山上,时而偶遇清泉流淌,小溪淙淙。时而尝试娱乐项目,林中探险。时而又走进有“千年民居建筑的活化石”之称的古村落,神秘穿越;在有着300多万年历史的冰洞群,一个晶莹剔透的“0℃空间”,随处可邂逅一段色彩斑斓的“冰雪奇缘”。
“在我心中,山西一直是遥远的、神秘的、神圣的。”青海日报社记者李玉民满含深情地说。数年前的一次五台山之旅,让他对山西魂牵梦萦。“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中华历史的沧桑。我一定还会再来,来了解山西不同的美。”李玉民说。
山西的古老,需要用渊博的底蕴去体会它的深沉;山西的年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感受它奔跑的速度。
游长城 长城精神挺起山西脊梁
长城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从第一站雁门关到最后一站晋祠,这条探访之路展示了一幅边塞风情。同时,也穿越时空“重现”了边塞关隘曾经发生过的烽烟和战火。巧合的是,这条线路似乎也带记者们体验了一次晋商的奋斗之路。从雁门关一路向北至杀虎口到关外,甚至在云冈石窟都留下了晋商的车辙印记,这一步步的走过和聆听,让大家矗立在乔家大院和平遥古城时,多了更为深刻的感触。
“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反映了雁门关的军事地位。在这里,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秦代,蒙恬率兵二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匈奴,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历史过往,透过古老的城砖和塞外的冷风告诉后来者,这雄伟的建筑里有华夏儿女的苦难,也有曾经的辉煌。长城在,中华民族就在。
清代以来,雁门关失去了战略作用,转而成为塞北通往中原的商道关卡。晋商从这里一路行至杀虎口,“走西口”到达“塞外”,行至内蒙古,以及俄罗斯,做起边境贸易。乔家大院的家主乔贵发就是靠走西口,卖豆腐起家,赚到了第一桶金。身处杀虎口,景区的几处已经修缮,光滑却凹凸不平,踩上去极为不舒适的大石头穿越岁月讲述着晋商的艰苦与不易。“真的是震撼心灵,以前只知道晋商如何富可敌国,这次看到了他们的吃苦和奋斗,以及创业史上审时度势、诚信为本,他们的财富有多惊人,背后的汗水与付出就有多深刻。”东方网东方智库主编张海新曾到过山西,到过乔家大院,游过平遥古城,但这一次的“走西口”,让他对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传奇与辉煌有了更多血肉认知和共情。
这一路长城游,还向全国主流媒体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史,讲述了中国红色革命史,以及劳动人民创造史。不少媒体同仁都滋生出了余秋雨先生曾经的“抱愧山西”之感,拨开曾经“煤黑子”的刻板印象。山西,原来是这样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诗。
揽太行 太行风光擦亮山西名片
太行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峭壁树影,碧水清幽,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太行版块的编辑、记者在红色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缅怀先烈,感受太行英雄舍生忘死抗击日寇的伟大情怀。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和华北各根据地8年抗战史实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徜徉在展厅长廊,犹如行走在时光隧道,一件件文物仿佛诉说着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在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的八泉峡,记者们感受到了雄壮太行山“小家碧玉”的另一面。记者们呼吸着清新空气,踏着层层石阶,举起手中的相机,频频按下快门,捕捉涌动的泉水、雄伟的山峰。
《山海经》记载,太行山是愚公移山的结果。实际上,大约25亿年前,太行山所在的地区还沉睡海底,以亿万年的时间跨度,收集着从海水里沉降下来的细微砂砾。约18亿年前的“吕梁造山运动”,使得这一地区的古陆块进入差异升降阶段,太行山“蠢蠢欲动”,由此在海底萌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八泉峡最高山峰海拔达1700余米。当记者们乘坐着国内唯一90度拐弯索道时,一阵惊呼,拍手称赞。来自天津日报的倪红强兴奋地说:“没来山西之前,以为山西只有雄伟的山,没想到还有如此秀丽、细腻的水,真是让人意外,让人惊喜!坐在缆车上,极目四望,视野豁然开朗,丽日晴天,层峦叠嶂,宛如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立体山水画卷。”
皇家看故宫,官家看皇城。在这座“东方古堡”,记者们进行了一场穿越400年的时空之旅。皇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而得名。相府的主人是一代名相陈廷敬,他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阅官,曾辅佐康熙王朝达半个世纪之久。皇城相府古建规模宏大,是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陈廷敬青壮年时事业有成,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品节昭明,这幅御书楼前的匾联,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至高评价。
一眼看不过千年,一行读不完山西。山西——这枚写满文明密码的树叶,期待和欢迎着更多人的探索与寻觅。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