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多年的岁月沧桑,使云冈石窟不同程度地经受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景区建设,云冈石窟面貌焕然一新。
一、抢救性加固保护
1931年,大同县成立云冈石佛寺保管委员会,设警员守护石窟。
1961年开展的云冈石窟第1、2窟试验工程,应用化学材料灌浆粘结、锚杆牵拉及传统加固技术的方法,并在1964年推广应用于第21窟以西洞窟的维修中。
1974—197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三年修好”云冈石窟的指示,维修加固了第5窟至第20窟,基本上解决了洞窟的稳定性问题。
二、防风化治理
从1992年起拉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的序幕。五年中,先后完成了窟前考古发掘,降低、硬化窟前地面等工作;制定了《云冈石窟规划》,公布了《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进行了“八·五”维修工程等。
1998年,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开始实施,运煤车辆绕行,减少了煤尘对云冈石雕的污染。1999年,窟前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2002年1月“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7月“云冈石窟山顶防水工程方案设计”获得肯定。
三、编制总体保护规划和进行西部洞窟防水实验工程
2007年初云冈石窟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云冈石窟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于2011年获得山西省政府批准,保护工作进入依法有效保护的新阶段。
2007年4月,进行西部窟群防水试验工程,解决了渗水风化石雕的难题。
四、云冈大景区建设
2007年,云冈石窟先后完成拓宽窟前青石地面,改造昙曜五窟广场绿地等工作。2008年,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核心景区面积扩大10倍,面貌焕然一新。
五、窟顶考古发掘工作
2008—2012年,该院在窟顶防渗水工程区域发现两处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和铸造工场遗址,其中北魏佛教寺院遗址考古项目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云冈研究院正在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对山顶考古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设计。
六、五华洞保护修复工程
2012年5月《山西大同五华洞岩体抢救性加固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修整后取得预期效果。2013年12月敦煌研究院和山西云冈彩绘泥塑文物保护修复有限公司共同实施五华洞壁画及彩塑抢险保护修复工程。
七、窟檐修建工程
2011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修建工程设计方案》,2014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缓解了五华洞受雨水冲蚀而风化严重的现状。
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目前,研究院已建成云冈石窟文物安全与监测平台,升级了云冈石窟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管、消防监控和智能巡检等功能。
九、保护技术创新
2010年11月,由该院承担的《云冈石窟凝结水监测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2009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其中岩石表面凝结水水量测量装置为世界首创。2012年10月,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验收通过。
十、创建国家级石质文物保护基地
该院在原有保护修复中心的基础上,又先后建立了云冈数字中心和彩塑壁画修复中心。目前,云冈研究院正在申报国家文物局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
十一、监测技术创新
该院开展的石质文物风化速度定点测定研究(以云冈石窟第5窟、第9窟为例),该项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石窟风化速度进行监测,是一种新的尝试,达到了国内外石质文物保存状态监测研究的最高水平。
十二、洞窟研究保护及资料档案保存技术创新
该院数字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共同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数字化保存云冈石窟文物本体方法。解决了石窟雕刻的数字化获取(几何与色彩)、存储和展示等难题。
十三、积极主动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合作
为加强保护专业队伍建设,该院主动与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加强交流合作。
十四、建设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园区
近年来,云冈不断增添景区文化,形成了云冈博物馆、美术馆、云冈院史馆等一系列景区文化项目。同时,利用废弃石材、石雕、木料等打造各式景观。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园区正在逐渐打造成云冈石窟的副景区。
十五、加强世界遗产地机构管理
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新的云冈研究院,并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同大学分别设立了云冈学研究机构和专业方向。另外,大同市公安局成立了云冈景区派出所,市检察院开展了云冈峪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市法院成立了云冈文化保护法庭。
文物保护方面,2021年,该院完成云冈文保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省级石窟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同时建立了“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召开“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论坛上,“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落户云冈研究院。
学术研究方面,该院积极开展研究,完成《云冈石窟山顶佛寺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编写工作,加快《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编写工作,推进《云冈石窟分类全集》《云冈纹饰全集》等学术著作的编撰工作。2019年出版的《云冈石窟全集》被中宣部授予“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宣传展示方面,2021年,在云冈博物馆举办“中国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一周年系列特展”;在云冈院史馆展出的“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等。其中3D打印第3窟项目在青岛落户,第18窟在北京建筑大学永久展示,第12窟先后在浙江大学、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
文旅融合方面,该院与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云冈文化长廊旅游总体规划》,该项目目前已被纳入大同市转型发展的重点工程。
链接
2001—2021云冈石窟大事记
2001年
云冈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
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05年
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同召开。
2006年
《云冈石窟编年史》出版发行。
山西云冈石窟研究所更名为云冈石窟研究院。
2007年
云冈石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部窟群防水试验工程完工,成功解决了西部洞窟渗水问题。
2008年
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工程全面启动。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仪式在云冈石窟举行。
西部窟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9年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评为“最佳遗产研究拓展奖”。
2010年
云冈大景区建设竣工。
2011年
“2011中日云冈学术研讨会”在同召开。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授予“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评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
2012年
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工程开工。
2013年
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云冈石窟全集》。
2014年
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工程竣工。
云冈石窟研究院获“石窟寺和石刻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及“石窟寺及石刻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三级资质”。
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中心成立。
2015年
云冈石窟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云冈石窟景区被评为“最美中国·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景区”。
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成立“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工作站”。
2016年
云冈美术馆正式开馆。
云冈旅游区被命名为“全国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云冈旅游区管委会荣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7年
《云冈石窟佛造像典藏卷》首发。
云冈旅游区管委会入选“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培育试点单位”候选名单。
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原比例三维打印复制项目落成揭幕仪式在山东青岛城市传媒集团广场举行。
2018年
《云冈石窟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提名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由云冈石窟研究院发起的石窟寺保护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新修订的《云冈石窟保护条例》施行。
张焯院长被授予“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北魏研究中心”落户云冈。
云冈影视厅正式开放。
2019年
《云冈石窟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云冈院史馆开馆。
吴官屯石窟、鲁班窑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景区被评为2019全国最佳十大环保旅游景点。
启动《云冈文化长廊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20年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并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讨会暨“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在浙大举行。
“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特展在浙大开幕。
云冈石窟研究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云冈石窟·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在同召开。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授予“游山西就是读历史”省级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
2021年
云冈研究院正式成立。
云冈研究院“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成立。
云冈研究院被授予“石质文物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和“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云冈石窟全集》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中国与世界》系列特展在云冈博物馆开展。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