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得反转新闻成为网络常态,引起多个学科领域的注意。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新闻反转事件是指媒体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方向转变,随着报道不断深入,事件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受众的立场急剧逆转,舆论表现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新闻反转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新闻事实层面的反转,一个是舆论态度层面的逆转。舆论反转也就是舆情反转,即主流舆论或多数意见向相反方向的倾斜,使得舆情表达最终发生逆转。近段时间以来,多起反转事件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政法领域,一些事件在爆发初期就明确指向政法机关,引发公信危机。尽管权威调查很快还原事件真相,但反转事件严重消耗社会善意,搅乱正常讨论秩序,不仅造成社会舆论撕裂,还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加剧,影响网络舆论生态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引起警惕和重视。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近3个月发生在政法领域的10起热门反转舆情,分析其成因与特征,并提出应对建议,为各地政法机关了解和掌握网络舆论生态提供参考。
舆情综述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案例梳理发现,反转舆情事件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击中社会痛点问题、涉及公权力部门等,这些因素既是舆情能够发酵的动因,也是刺激舆情反转的关键。一旦官方介入调查或者舆论循着疑点深挖,事实真相得以澄清,舆论自然发生逆转。
1. 反转舆情发酵与社会情绪累积有关
大量舆情案例表明,情感表达和宣泄是网络舆情爆发的核心因素,换句话说,反转舆情能够发酵,与舆论场中某种集体情绪累积有关,当一个符合特征的事件发生后,舆论情绪就找到了突破和宣泄口。这些情绪包括对社会现象的偏见、对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忧虑等,经过信息发布者或者传播者渲染、放大,激起公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使得个体事件迅速发酵成为激烈的网络舆情。
在样本中能够找到不少这类案例。如网传“滴滴司机性侵直播”事件引发关注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网约车司机犯罪多发的恐慌。山东苟晶被冒名顶替上学事件中,“学霸”“女生”“农村”等一系列标签串联起来,戳中农村女生生存困境这一社会现实。相似的还有南京“大学生偷外卖被刑拘”事件,“贫困大学生靠偷外卖糊口”情节引发一众网民同情,甚至有自媒体将矛盾引向政府部门,质疑教育机构“不作为”、公安机关“乱作为”。更为典型的表现是在谭松韵母亲被撞亡一案中,酒驾致人死亡这类案件一直与公众认知存在较大差距,与受害一方遭受的损失相比,过失因素使得肇事者不会被重判,赔偿结果也很少令人满意,司法机关常常受到舆论指责。尤其是该案衍生出的“公职人员徇私枉法”疑云,契合了公众对“县城江湖”错综复杂关系网的想象,因此“连一个有钱有名的明星为自己维权都这么难,那我们平凡人呢”这类声音才能唤起多数人的情感共鸣,催生出更多愤怒情绪。
2.“信息差”为虚假信息传播扩散提供空间
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进一步加快了网络去中心化的速度,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旁观者与事实真相之间除了天然的物理间隔,还横隔着巨大的“信息差”。网络信息有几分真、几分假,哪里真、哪里假,除了当事人清楚,公众和官方机构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查证。并非所有的反转事件都是完全编造虚构,那些在部分真实的基础上掺杂谎言的事件更具有迷惑性。此前作为筛选信息、辨伪求真的传统媒体,在自媒体崛起和流量冲击下,其重要性被不断弱化,“把关人”缺失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经验表明,当舆论场中只有当事一方的陈述或者利益相关方的声音时,舆论存在很大的被误导可能。
表格中的反转案例里面多数都有一方声音独大的情况,例如广州“教师体罚小学生致吐血”谣言事件由家长在网上发帖控诉,并配发大量“血衣”照片;山东苟晶被冒名顶替事件中,苟晶本人频繁接受采访,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放料”为自己树立“人设”;重庆罗冠军“性侵”事件由一篇微博文章《爱你,才要强暴你》引爆舆论场,涉事双方在网上“打口水仗”,连警方已经介入、法院正在审理等进展都是由涉事者曝出;演员牛萌萌被媒体曝光吸毒事件中,其本人连续两次发文否认并斥责“假新闻”,还晒出自己直播截图“证明清白”。作为“当事者”“亲历者”“在场者”,在音视频、图片加持下,这些来自现场的画面和声音总能轻易吸引网民注意,借助网络传播的迅捷与便利,进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席卷更多网民加入。
3. 舆情反转的两种路径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切入可以发现,舆情从发酵到反转一般遵循以下两条路径:其一,“舆情发酵—官方介入—澄清事实—舆论反转”。一旦舆论热度上扬,事件很快就进入官方机构视线,当官方介入调查还原真相后,该事件很快就会在事实和舆论层面实现反转。其二,“舆情发酵—网民质疑—网络自净—舆论反转”。有一类事件在曝光初期就引起了部分网民怀疑,经过专业人士考证、权威媒体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舆论也随之反转。如罗冠军“性侵”事件和谭松韵母亲被撞亡案主要依赖舆论实现反转,这种舆情反转是舆论场对虚假新闻的一种正常反应,是网络自净功能的具体体现。
还有不少情况下,两种反转路径交替进行,最终由官方调查通报定性定调,形成完整闭环。但有时候舆情并没有随着舆论反转而平息,以澄清后7天内的网络讨论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案件以较高热度继续传播,衍生出“长尾效应”。
舆情解析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研究发现,近期的反转舆情相较于其他高热舆情类型,在发酵、扩散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需要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1.雇请网络水军炒作热度
为了增加网络关注度,一些爆料者打上了“网络水军”的主意,通过操纵水军营造出超高的转发量,吸引更多网民关注。广州一家长编造“教师体罚小学生致吐血”事件中,该家长通过操纵网络水军转发,很快撬动微博大V跨圈层的传播,最终达到“100万+”的转发量。另据网民爆料,该家长还通过一个小号伪装成另一位受害者家长,曝光涉事老师的手机号码,并且煽动网民对涉事教师进行网络暴力。后经警方调查证实,该家长雇请水军进行网络炒作,以达到开除老师、索要赔偿等目的,目前因涉嫌寻衅滋事被刑拘。在罗冠军“性侵”事件中,有网民发现涉事双方都存在买水军互黑煽动网络情绪的嫌疑,尤其是“受害者”梁颖还自曝花费近十余万购买水军炒作话题热度。网络水军带来的网络暴力、造谣传谣、舆论断案等问题,对正常网络秩序和社会生活造成冲击,如谭松韵母亲被撞亡案公诉人被指“业务能力差”“偏袒被告人”而遭到网民投诉和人肉,亟需纳入网络治理范畴。
2.自媒体带偏舆情焦点
一条以维权为诉求的网络信息如何掀起舆情风浪?自媒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带动热度,这在数据上有着比较直观的体现。谭松韵母亲被撞亡案庭审当晚,“@谭松韵后援团”就整理出了一份庭审总结,提出“证据缺失”“原告律师多次被打断”等疑点,转发量当天逼近20万人次。梁颖的微博长文在“@上网害人”“@重庆文娱资讯”“@作家陈岚”等大V的推波助澜下,不到短短一天就获得了近44万转发量。大量转发微博以情感宣泄为主,导致信息传播更加碎片化、情绪化。二是恶意营销,煽动情绪。南京男子偷外卖被刑拘事件中,部分营销号自媒体抛出“大学生偷饭是全社会的耻辱”等荒谬说法,将此事歪曲放大为社会问题、制度问题;谭松韵母亲被撞亡案庭审后,有自媒体发文揣测谭松韵“没有打点小地方的公检法”“没能放下架子陪老男人们喝顿大酒说几个黄段子”,还有人大呼“明星维权尚且如此艰难,草民更没活路”。这类声音抢夺网民关注,使得公众讨论焦点偏离个案本身,不利于舆情各方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甚至还会发酵成针对政法机关的舆论攻击。
3.“意见领袖”作用被弱化
在“后真相时代”,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效应加剧了虚假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倾向于相信首先接触到的信息,并且有意或无意地带入情感偏向,因此舆论对真实信息的接受程度就决定了舆情最终走向。相较于自媒体在舆情发酵中起到的推力,“意见领袖”在舆情反转阶段被弱化了很多。如广州家长造谣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发酵初期,很多有医学背景的科普博主就表示过质疑,如认为哮喘不会导致吐血、衣服上血迹颜色“过于鲜艳”、病历处方等证据不足以支撑家长说法等,但这些理性质疑却未得到重视,甚至有不少人被愤怒裹挟的网民痛骂到“封口”。谭松韵母亲被撞亡案从庭审开始到结束,大量转发过万的微博在网上沸沸扬扬,自媒体博主“@冬亚”整理了整个近十小时的庭审视频,用庭审实录反驳了网传的诸多疑点,但该微博的转发量最高不到7万,不足“@谭松韵后援团”微博的三分之一,其本人也遭到大量网民攻击。这意味着,即便是舆论出现了反转,要想扭转多数人的偏见与误解,还需要更多部门或机构发声,才能形成更强大的引导合力。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