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替娃出头约架头破血流 真的只是幼稚冲动吗?
“狠三狠四侬不买账,那明天校门口见!”“不是看不起你,你不来的话考虑后果。”近日,上海市杨浦区某小学两名小学生的父亲,疑因为孩子在学校发生小打小闹,竟在家长微信群中“放狠话约架”。(澎湃新闻)
替娃出头,爸爸约架。很man很硬汉,很low很幼稚。现代社会中,成人的低幼化大行其道,“谁还不是个宝宝”之类的箴言大行其道。然而,戏谑调侃是一回事,若是大人果真以孩子的方式处理矛盾,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小学家长约架,头破血流进医院”,故事固然很喜感,场景还是很暴力的。扰乱公共秩序不说,此等冲动、暴戾做派,是要传递怎样的言传身教?
一言不合就开干,能动手的绝不动口。近些年来,各种由口舌之争而引发的“网络约架”不在少数。而此事的特殊性仅仅在于,双方都是以“爱子心切”为出发点,貌似最初都占据着道德制高点。这之后,愤愤不平的“陈爸”,直接用U形锁敲破了张某的头,致后者头破血流当即被送进了医院……虽是猛人一枚,逞勇斗狠一时爽,后续的惩戒和赔偿,估计也要头大一番。
两家长替娃出头约架头破血流,这出黑色喜剧,其实指向了某些更深层次的追问。比如说,要如何正确保护孩子,如何理解孩子在学校里遭遇的“不快”?更具体点说,就是该怎样精准区分是校园欺凌和正常的“小打小闹”?孩子在学校“被打”需要高度重视,绝不能简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也不足取的——其中的度怎样拿捏,就需要家校沟通协同了。
事实上,在“校园欺凌”现象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家长们对此问题越来越敏感的大背景下,学生们“打人”与“被打”现象的客体属性,早已不同于以往。自己孩子在学校被打了,很多年轻的家长,都会下意识去想“是不是遭遇了校园霸凌”。然而很遗憾的是,不少学校管理者仍是以老思路处理此类事件,将之默认为是“活泼好动”“互相打闹”,习惯于淡化处置。在此语境下,家长们很自然会认为校方调查不充分、惩戒不对等,继而也就很自然想到自己动手、讨回公道了。
家长替娃出头约架固然很荒唐,我们相信,执法部门自会就本案给出合适的处理。与此同时,更需要去思考的是,在新的形势下,学校管理者是不是也该认真对待学生之间的“打打闹闹”,对任何疑似的校园欺凌线索,都当一查到底而不总是和稀泥。或许,也只有学校就此真正尽到了义务、做足了工作,家长们才可以不焦虑、不冲动。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