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学毕业生因多次偷外卖,被南京警方刑事拘留。媒体报道此事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7月20日下午,南京有关方面发布通报,综合案件侦办情况,并根据当事人李某某家属申请,警方对其采取取保候审刑事强制措施。
新闻刚出来之时,相关信息较少,又由于“大学生”“贫困”“饥饿”“偷外卖”等标签,不少人对其表示同情,一些人认为,李某某虽多次盗窃,但案值较小,且由于生活所迫而盗窃,如因此受到刑事处罚,会影响其考研究生等未来发展,希望司法机关能够网开一面。
这些关注都饱含着扶弱济困之心,体现着社会的善意。
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法治原则,案件的办理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从警方最新通报信息来看,李某某毕业于2018年,且在南京某公司工作,有稳定收入。也就是说,他目前的身份并不是在校大学生,只是因准备考研,不少网络文章用“大学生”称之,并不准确。同时,李某某偷外卖的原因也不是因缺乏生活来源而饥饿难耐,而是由于其订的外卖餐食在小区门卫处被人拿走,随即产生报复和占便宜的心理。就这些信息来看,李某某在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上与此前舆论描述的并不一致。
当然,即便在这个事情上,出现了所谓的“反转”,也不代表人们的关注毫无意义,这起反转的新闻也可以看作是舆论与司法机关的一次良性互动。一方面,在新闻刚发布之时,舆论表现出了对当事人的高度同情,这促使有关部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另一方面,司法机关通过高效的工作、充分的回应,就相关问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解疑释惑,既澄清了社会的疑虑,又通过具体案例起到了以案释法的积极作用。
培养法治意识需要从个案做起,尤其是离不开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正是在这样的磨合中,人们才愈加学会理性思考、学会看待热点新闻时要“让子弹飞一会儿”,司法机关则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舆论关注之所在,并通过更扎实的工作让人们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