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政法机关积极推进疫情防控举措、严查严惩涉疫违法犯罪、护航企业复工复产,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但与此同时,一些突发案事件和执法司法工作引发舆论关注,考验政法机关实体处置和舆情应对能力。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从2020年上半年收录的350余起网络舆情事件中,筛选出132起具有代表性的舆情事件,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以此总结今年上半年的政法网络舆情特征、评估政法机关舆情整体应对情况,为政法机关舆情处置工作提供参考。
分析发现,在舆情特征方面:2020年上半年,湖北、山东等省份舆情高发,热点区域由中部南移;公安机关舆情数量占比最高:超一成舆情事件需要多部门联合应对;过半舆情发生在区县一级,纺锤型结构进一步失衡;政法机关“有错在先”比例减少,执法司法争议最易衍生负面舆情;微博仍是舆情主要来源,网民爆料、大V转发、媒体报道构成舆情爆发“三要素”;舆情爆发时长缩短,旧案翻炒比例减少;妨害疫情防控以及恶性伤害案件高发,考验政法机关舆情应对能力。在舆情应对方面:政法机关回应率再创新高,涉疫舆情做到“件件有响应”;涉事部门自主回应意识强,多部门提级处置涉疫舆情;政法机关响应速度持续提升,涉疫舆情平息率高于非涉疫舆情;媒体和“两微”占主导,新闻发布会通报效果显著;大部分未回应舆情“烂尾”,涉疫舆情舆论满意度中等偏上。
第一部分:总体特征
1. 地域:热点区域由中部南移 湖北、山东两省舆情高发
2020年上半年,舆情高发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山东、江西、江苏、湖南等省份。对比2019年上半年排名前列的辽宁、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舆情高发区域由中部向南部转移。作为疫情重灾区,湖北当地发生了较多与疫情相关的舆情事件,导致此次排名位居第一。如刑释人员离汉抵京被确诊新冠肺炎、退休厅官感染拒绝隔离、武汉两名医生被患者家属打伤、孝感一小区发生聚集事件等,均引发舆论较多关注。山东省内,鲍毓明性侵“养女”案、任城监狱发生疫情、青岛即墨警方打击涉疫情谣言等事件分别引起舆论对未成年人保护、监狱“战”疫、谣言治理等相关话题的讨论。
四川、河北、广东等地也是舆情多发区域。因经济、情感矛盾纠纷引发恶性刑事案件是主要舆情类型,如河北、四川等地接连发生“因邻里矛盾杀害邻居后自杀”“因家庭纠纷杀害哥嫂全家”等恶性案件;广东多发暴力伤医案件,关注较高的有“广州一患者因诉求未满足用带针头的注射器挟持一名护士”“外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殴打、咬伤医护人员 广州警方已刑事立案”等。
2. 系统:舆情辐射面更广 超一成舆情需要多部门联合应对
从舆情事件的系统分布来看,公安机关占比最高,且较2019年上半年上升近10%。一方面,这与疫情期间妨害疫情防控、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多发有关,公安机关快速介入、严厉打击,保证舆情平稳过渡;另一方面,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不统一等老问题依然存在,如杭州女律师遭陌生男子当街抱腰猥亵,警方不予处罚遭到起诉。法院、检察院系统舆情数量较2019年上半年稍有下降,主要表现为对司法决定的争议,如扬州一员工拒绝加班被判赔公司1.8万元一事中,舆论就劳动权益保障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广东广宁县一交警队长儿子撞人致重伤后逃逸,检察院做出的不起诉决定遭到网络质疑。此外,浙江十里丰监狱、山东任城监狱等多所监狱发生疫情,以及北京郭某思减刑案,导致司法行政系统舆情备受舆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跨系统舆情较去年同期升高近一半,这类舆情需要多部门形成联动、共同应对危机,提升公众信任度。如北京郭某思减刑案涉及监狱、检察、法院等多个系统,舆情爆发后,北京市立即成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监委、市检察院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开展全面调查,并向公众通报调查结果。最高检还就该案调查结果发声,表示要深刻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3. 层级:过半舆情发生在区县一级 纺锤型结构进一步失衡
从舆情发生的地域层级来看,地市一级舆情较2019年上半年减少近10%,这与各地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关,地市一级社会治安环境逐步提升、群众办事更加便捷、矛盾纠纷化解更加快速。区县一级舆情数量占比达56.1%,增长近14%,这一数值在2018年为30.4%,2017年为25.8%,由此可见,舆情仍在向县域下沉。而区县层级舆情多发,既表明基层群众守法意识薄弱,也说明基层执法司法单位在能力、规范、效率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乡镇及以下舆情较去年大幅减少,多数为社会治安案件。
4. 起因:政法机关“有错在先”比例减少 执法司法争议最易衍生负面舆情
此次纳入统计的舆情事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中性舆情,即案事件因其巨大影响力而吸引舆论关注,但政法机关处置应对并未受质疑,这类事件主要包括治安刑事等案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政法机关主动公开信息后舆情或平息或平稳;二是负面舆情,政法机关实体工作或舆情应对存在问题,进而引发舆论争议、质疑。从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的负面舆情占比45.5%,较2019年(72.6%)下降27.1%,政法机关“有错在先”的情况得到较大改善。
负面舆情中,执法争议和司法争议占比较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同案不同判。疫情防控期间,多地出现多起暴力妨害疫情防控事件,有地方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拘留,有地方则以刑事立案,此类事件令公众产生执法司法标准不统一的质疑。二是案件处理结果与公众期待不符,如新城控股原董事长王振华猥亵儿童被判5年,舆论普遍不满法院量刑。此外,不当言行、失职渎职、粗暴执法等问题也是诱发负面舆情的重要因素。
5. 来源:网民爆料、大V转发、媒体报道构成舆情爆发“三要素”
政法舆情来源十分多元,微博仍然是最主要的渠道(38.6%),网络媒体(22.7%)和报刊(17.4%)则紧随其后。从舆情发酵的方式来看,网民爆料、大V转发、媒体跟进报道这一路径较为普遍,也是多数“爆款舆情”的发酵模式。媒体方面,《新京报》、红星新闻、澎湃新闻、上游新闻、封面新闻等都市类媒体表现突出,是热点舆情的重要推手。例如,2019年底,重庆一学生家长不断爆料称其子在校期间被同学欺凌、性侵致跳楼身亡,始终未引起大范围关注。今年6月初,这名家长发布的一条控诉微博经上百名网络大V转发后被转评几十万次,上游新闻等媒体快速跟进,刺激事件热度攀升,最终形成热点舆情。
6. 爆发时长:舆情爆发时长缩短 旧案翻炒情况减少
从舆情爆发时长来看,1天内就爆发的舆情占比过半,较2019年上半年增长近一成。此类舆情主要涉及恶性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故、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新媒体时代,媒体为抢占信息发布先机,通常首选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事件简讯,使得舆情爆发时间进一步缩短。如广西一小学砍人事件发生后不到两小时,“@潇湘晨报”就发布了案件情况,“@观察者网”“@界面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纷纷转发,迅速引发网民围观。
与爆发时长缩短相对应的是,旧案翻炒现象有所减少,事发一个月以上才爆发的舆情较2019年上半年减少一半。但也需注意到,被翻炒的旧案往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如不加以重视,对政法机关形象的破坏力不容小觑,如北京郭某思在超市打死提醒戴口罩的老人一案中,舆论挖掘其前科犯罪,进而发现其多次减刑存疑,事发时间被拉回到郭某思第一次减刑的2007年6月,无疑给处置部门的调查工作增添了现实难度和舆论压力。
7. 类型:妨害疫情防控及恶性案件高发 考验政法机关舆情应对能力
疫情初期,舆论场话题类型较为单一,网络舆情几乎全部与疫情相关。从类型来看,妨害疫情防控与抗拒疫情防控措施占比较高,合计近两成。此外,影响较大的事件还有暴力伤医、疫情防控失职渎职、造谣传谣等类型。疫情防控态势向好后,舆论场话题逐渐多元,各类舆情事件接连出现,且同一类事件集中曝光的现象较为突出。如4月初至中旬,北京、江苏、陕西、四川、江西、浙江、安徽等地相继发生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及精神病人伤人案件,一度引发社会恐慌情绪;5月以来,多起不同类型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进入公众视野,激起社会强烈愤慨,政法机关介入速度、办案效率、量刑尺度等环节成为舆情发酵的风险点。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