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要求上报材料催交一次扣0.05分”“观看学校制作的专题片”……这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调研时,西部地区一位中学校长展示的上级部门明确的年终考核清单。“一到年末就头疼!”面对清单,这位校长坦言:学校即将迎来上级教育部门年终考核,一看考核清单,足足近百项。
考核是总结改进工作、推动任务落实、提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抓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考核制度设计必定是以工作实效为落脚点的。换句话说,考核离不开各种标准及材料,但这些本身并非目的,测量出工作效果才是根本。
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考核设计不重结果重过程、不重实效重形式。看起来考核事项众多、考察范围广泛,实际上却是过度留痕,以材料论“英雄”。上述新闻报道中就提到,有的考核要求准备工作过程性材料,记者看到教师在学生档案里详细记录了家访几次、通电话几次、各方态度,还有家访现场拍照等。如此繁多的事务性工作,必定会影响教师正常教学。
除了材料数量过多之外,盲目追求视频化材料也是一些地方和领域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通过视频形式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示工作成效,但这种形式并非一切场合、所有单位都适合。以新闻中提到的中学为例,其工作集中在中学教育这个专业领域,材料报送对象应该以行业内为主,文字或图片能说明清楚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制作成更为复杂的视频。正如新闻中的校长所言“做一个5分钟的专题片至少得1万多元,学校哪有这个钱?有这个必要吗?”当然,在不影响工作且成本能够负担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弄得丰富一些,也未尝不可,关键是不能影响正常工作。
考核重在实效而非材料,这不仅是在技术层面考核标准科学不科学的问题,也是在态度层面政绩观正确与否的问题。期望各地各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反对工作考核中的各类形式主义,广泛深入一线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依法依规治理各类奇葩考核,科学制定考核办法,更好地发挥考核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