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太高铁山西段建设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他们是郑太高铁开通的有功之臣。 本报记者刘通摄
昔日之太行,“艰哉何巍巍”“撑天拄日高郁盘”,以其雄伟奇险,构成一道道天然屏障;今日之太行,风光何其美,高铁穿其间,晋豫两地人民一线牵。
12月12日,在5年前开通郑焦高铁的基础上,太原至焦作段开通运营。至此,郑太高铁实现全线贯通,太原、中原两大城市群紧密相连。晋东南太行老区人民高铁梦圆,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2016年,太焦高铁先期工程神农隧道开工建设的那一年,晋城人田先生来到太原工作。多年来,他时刻关注郑太高铁的建设进展。得知首发高铁车票开售,他第一时间从网上抢到了回老家的车票。“这一刻,我们等了近5年!”坐在列车上,他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几年来,每次回晋城老家,他都要坐数个小时的长途大巴车,到了晋城再乘车回阳城。他说:“以前我每半个月回趟老家,这下好了,我每个周末都要坐上高铁去看妻儿!”
速度拉近了心的距离。郑太高铁给长治、晋城等地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开通当天,就有大量的两地群众前来感受体验,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年逾七旬的老李夫妇,近期从晋城来太原看女儿。这次,在女婿的帮忙下,也抢到了回家的首发车票。老李激动地将两张车票上下整齐地摊在小桌板上,用颤抖的手拿起手机对准拍摄。他说:“现在交通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不用再多受颠簸,家人们可以经常往来了!”
铁路建设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郑太高铁武乡站向南不远,会与一条普速铁路交会,这就是太焦铁路。50多年前,庞廷清作为一名民兵团团长,见证了10万民兵肩挑背扛修太焦的艰苦场景。
“那是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修铁路,沟沟坎坎多,劳动工具也非常原始。”80多岁的庞廷清老人回忆起当时建设情景仍历历在目。
冬日的太行山部分积雪未消,像是一幅幅水墨画。列车穿过了一桥又一隧,如同穿越历史。郑太高铁一路风景如画,途经多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从新线建设到开通运营,铁路部门均将绿色环保理念贯彻始终,生态保护与工程设计、施工、投产“三同步”。
“为保护太行的绿水青山,我们在线路设计、施工中坚持‘宜路则路、宜桥则桥、宜隧则隧’。”负责建设的大西客专公司工程部负责人表示,仅山西境内就有桥梁103座,隧道36座,桥隧占境内线路总长74%。如此高的桥隧比,也着实考验着工程建设者的能力与水平。
今年5月18日,郑太高铁全线最后一条隧道——全长11.497千米的太谷隧道顺利贯通。隧道的贯通为后续铺轨、四电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郑太高铁全线贯通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条隧道的打通历时4年多时间。由于地质构造复杂,隧道内突水涌砂情况频发,该隧道可以说是太焦高铁全线高风险隧道之一。中铁十局太焦项目二标段经理邵梁俊把此处施工比作在“豆腐”里打洞。尽管如此,工程建设者们24小时施工,采取大管棚、帷幕注浆等措施,硬是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列车在高速行驶,田先生一直紧盯着车厢LED屏上显示的列车实时时速。作为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他对这趟高铁的时速格外关注。“列车速度最能反映它的性能,车速快又平稳说明铁路配套性能良好。”田先生高兴地和邻座老乡攀谈道:“这趟列车时速基本保持在240公里/小时左右,运行还是很平稳的!”
高铁一路驰骋,太行绽放新颜。相信郑太高铁的开通,将助力老区快速发展,为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建立不朽新功。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