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汾西康和沟
图②:大同县京津风沙源水保造林工程
图③:阳高县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图④:永和县卢家沟水保综合治理工程
图⑤:闻喜县水保综合治理工程
图⑥:隰县汪家沟沟坝地
图⑦:临猗县水保综合治理工程
我省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约10.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9%。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治山治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创新思路方法,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让山川焕颜,水土重生。在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6%,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民生水保托起百姓“幸福梦”
我省有吕梁山区、燕山-太行山区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也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在水保重点工程项目安排上,重点放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水土保持投资占到水土保持总投资的85%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10.9亿元,修建水平梯田近98万亩;投入建设资金5.3亿元,建设坝滩地7.5万亩。
推进水保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保障治理的基础上,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运用产业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安全型等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模式,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品质,提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发展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围绕“两山七河一流域”布局。“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重大工程,水土保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印发了《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方案》《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省水利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围绕“两山七河一流域”,编制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总体布局各类水土保持工程,开展各项水土保持工作。
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在措施上,一方面,大力开展坝滩地、水平梯田建设,发展高效基本农田,巩固提高当地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找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水保经济植物措施,促进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为贫困农民开辟增收渠道。
民营大户成水保“生力军”
针对区域水土流失面大、治理资金紧缺等难题,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按照“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机制,我省各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并涌现出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西沟、昔阳县大寨等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省又在全国率先产生了户包治理、“四荒”拍卖等先进经验。新世纪后,又推广了“大户治理”经验。省委、省政府每两年一次召开小流域治理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出台政策,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200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发展民营水保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进一步鼓励推动民营水保大户治理。
户包治理、拍卖治理,调动了农民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到2019年年底,全省民营水保户累计发展28万多户,治理开发“四荒”地超过8000平方公里。
强化监管筑起安全“防火墙”
经过多年建设,我省目前建有淤地坝18161座,这些淤地坝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及晋西北地区,在带来显著的减沙、防洪、经济等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安全运用问题。
淤地坝防洪保安。我省将淤地坝防汛纳入整体大防汛体系,明确了10市63县(市、区)2035座大中型淤地坝的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管护人,每年汛前汛中对淤地坝安全运用情况开展大检查,组织开展防汛培训和防汛演练,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
加强水土保持监管。2019年,对全省2010年—2018年740个部批和省批在建和完建的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对18828个扰动图斑进行了现场复核,对5086个疑似违法违规项目逐一进行了核查,对确认的违法违规项目进行了查处。从2020年7月开始,用100天的时间,在全省开展水利水保监管百日行动,对市县水土保持监督履职、淤地坝汛前隐患排查及整改情况、水土保持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26个方面开展监督检查。
提升淤地坝安全运用能力。在每年落实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全省大中型淤地坝管护经费及技术培训、防汛演练的基础上,拟再争取500万元省财政资金,用于全省2035座大中型淤地坝日常维修养护,及时修复汛期因降雨等原因造成的各种损毁,杜绝小问题演变为大隐患。
图①:汾西康和沟。图②:大同县京津风沙源水保造林工程。图③:阳高县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图④:永和县卢家沟水保综合治理工程。图⑤:闻喜县水保综合治理工程。图⑥:隰县汪家沟沟坝地。图⑦:临猗县水保综合治理工程。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