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至8月,山西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14,同比下降11.8%;优良天数比例为66.6%,好于去年同期9.4个百分点;全省11个设区市累计新增优良天数260天,累计减少重污染天数28天,且6项监测指标同比均全面改善……
蓝天保卫战,山西已经打响3年。3年来,山西生态环境部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守护蓝天白云。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向三晋儿女交出了一张大气污染防治“成绩单”。这张“成绩单”从何而来?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梳理山西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从中寻找答案。
督察问责,解决一批生态环境问题
汾阳市东辉新能有限公司由于焦炉尾气脱硫在线监测仪器二氧化硫浓度超过误差范围等,被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挂牌督办,吕梁市生态环境局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并对该公司环境违法行为作出处罚;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因苯浓度严重超标,被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小组开展定点督察……
2017年4月28日至5月28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山西省期间,交办群众反映问题3582件,全部办结。共责令整改企业2485家,立案查处企业856家、实施行政处罚7179.7万元,立案侦查22件,实施行政拘留61人、约谈1589人、问责1071人。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察问责78人。2019年7月,山西省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启动了违法排污大整治“百日清零”专项行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肃查处了一批典型生态环境违法案件。
今年,“清零”行动再次升级。自7月27日山西省召开“清零”监督帮扶工作动员会以来,11个省级监督帮扶组迅速到位并展开工作,督促各市共计成立了74个市级监督帮扶组。8月,全省PM2.5浓度为24微克/每立方米,创历史最好成绩。
精准施策,向结构性污染“开刀”
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治理生态环境,守护蓝天白云,山西省精准施策,向结构性污染“开 刀”。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十三五”以来,山西全省退出粗钢产能655万吨,关停淘汰焦炭产能2084万吨,退出煤炭产能11586万吨;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2.8万多家;全面实施工业提标升级,全省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焦化、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钢铁行业全面开展超低排放改造。
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和散煤综合治理,山西省累计完成冬季清洁取暖改造356万户,淘汰燃煤锅炉约3.7万台。全省11个市建成区均划定禁煤区。加强扬尘管控,实现县级及以上降尘监测网络全覆盖,实施降尘量考核。推进绿色施工,严格落实工地扬尘“6个100%”管控要求。全省行政区域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推进“公转铁”,推动5条重点建设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2019年全省铁路货运量增长7.1%。积极开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无车承运试点示范工程,积极发展新能源车,太原市、忻州市、吕梁市、晋中市、长治市、临汾市等地方的公交车均已全部更新为新能源车,太原市成为全国首个纯电动出租汽车城市。
擘画蓝图,出重拳从源头治污
“以前一刮风,附近的工地尘土飞扬,封闭治理后好了很多。”
“空气质量好,对我们跑步爱好者可算是一项福利。”
“煤改电后,又暖和又便宜,彻底告别蜂窝煤小锅炉了,环境自然好了。”
……
问及山西省近年来大气环境如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为此点赞。如今,朋友圈里常晒的“山西蓝”,洋溢在老百姓脸上的骄傲与满足都印证着山西的华丽蜕变。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擘画蓝图,山西各地都在行动,全省各系统强化联防联控,出重拳从源头治污,山西财政也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资金投入,为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保障。
据统计,2018年至今年4月末,山西财政针对环境保护共投入资金196.96亿元(含中央资金),其中省级财政共下达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7.59亿元,大气清洁取暖奖补资金112.5亿元。今年已投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53.38亿元(含冬季清洁取暖),已超过2019年全年投入,财政支持力度达到了新高度。
如今的山西,天蓝水清林绿的生态格局日渐形成,绿色发展融入经济转型各个领域,美丽山西的画卷正在以更清爽的姿态吸引众人的目光。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