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省生态环境厅和山西日报社共同组织的“美丽山西 全民行动——专家媒体行”活动落下帷幕。活动中,我省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和主流媒体记者深入环保一线,深入了解全省各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发展的情况,专家还现场“把脉开方”,送去了专业指导。
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添砖加瓦
在运城市禹门口黄河大桥附近的一处休憩站,与同伴骑游而来的郑女士对此处景观赞不绝口:“环境越来越好了,大家都管这儿叫河津‘小三亚’。”
郑女士口中的“小三亚”是我省黄河流域河津段(禹门口-西范)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的一处景观,该工程是近年来河津市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省市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开工,目前绿化工程大体完工,完成各类苗木花草栽植35万株、90余种。该工程通过生态屏障建设锁住风沙,改善区域环境,保护母亲河。未来可以预见,这里将是一条集生态、景观、休闲为一体的绿色长廊。
专家媒体行成员、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郭彦霞在调研了运城市一系列重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工程后认为,该市通过湿地改造、生态廊道、生态防护林等工程,将促进两河生态环境和水源质量的有效改善。建议与当地民俗文化结合,实施绿色发展、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一体化战略,打造晋南生态旅游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近年来,全省各市在生态环境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正实现循环经济深入发展,产业链不断绿色延伸的态势。在忻州市代县,一家新型球团厂把资源“吃干榨尽”,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将产业链延伸。
铁尾矿砂是开采筛选铁矿后剩下的固体废物,石子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固体废物,脱硫石膏是球团厂在烟气脱硫工艺后产生的副产品。这些固废及副产品在忻州市代县久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摇身一变,成了建筑用砖,继续发挥“余热”。久力新型球团厂、久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岳文介绍,以前企业处理固废是一大难题,为此,他们投资1.86亿元建成了久力新材,年可以处理50万吨固废尾矿砂,一举解决了环境难题。
沈岳文说:“我们把球团厂剩下的尾矿砂作为主要原料,加上脱硫石膏、石子和白灰,制成标准砖和水泥砌块。这样,矿山开采出来的各种矿物,基本实现了有效利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以减少固废为出发点,企业联通了上下游产业链,打破了行业壁垒,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投资生态环境的优势变为企业发展不断添砖加瓦的优势。
让先进理念先进模式得到推广
“如何降低运行费用是个难题,请问专家有没有一些指导性意见?”“日常环保监管中,能否帮我们优化环保流程?”
“企业有没有上大压小的计划?”“在双碳目标,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应该提前布局,摸清家底。”
……
在大同市生态环境局,一场专家媒体与企业的“面对面”对话正在进行。专家就企业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像这样的场景一直贯穿专家媒体行活动的始终。
不仅送去了妙招,活动中,专家媒体也为各地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低碳循环发展方面的奇思妙想而赞叹。
水泥块、旧石板筑成的办公区“云冈文化墙”,水泥管道造出的“蜗牛公寓”,废旧石材建成的景区厕所……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里“藏着”一个利用各种废弃物品建造出来的“新世界”。
从2008年开始,大同市对云冈石窟周边环境进行了3年综合治理。“当看到许多水泥道路翻新时,将捣毁的水泥路块扔在路边成为垃圾,我们想用实际行动让云冈景区变成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废物利用的典范。”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介绍,云冈石窟景区将废物利用理念应用于建筑方面,利用石材厂废料、建筑边角木料等打造各式景观,走出一条节约型、可持续、有特色的道路。
专家媒体行成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博士许召赞看了云冈石窟景区的固废重生之路后颇为感慨。他说,景区采用废弃工业设备、木料和石材进行建设,发挥了废弃物的价值,充分体现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的理念。固废的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垃圾处置费用,还能降低景区建设所需新材料、新设备及其生产过程的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环保效果。
郭彦霞表示,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把建筑垃圾变成了艺术品,这种先进理念和模式值得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活动收获良好社会效果
专家媒体行活动是一次跨界合作,也是一次联手行动。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和媒体记者深入基层,累计走访30多个县(市、区),亲身感受了我省生态环境的改变,8位参与的生态环境专家累计提出各种意见建议近200条,为各市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思路。同时,活动内容还在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新网等中央驻晋媒体和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黄河新闻网、山西新闻网等省内主流媒体刊发稿件、图片、视频共计800余条,活动稿件先后被中央及省外主流媒体、行业、资讯类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转发98条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活动中,许多企业在与专家交流时提出的疑问得到解答,大家纷纷表示,希望类似的活动继续开展,共同推进我省的生态环境事业不断前行。
山西省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李丽珍全程参与了活动,她表示,通过调研了各地生态环境项目,深刻体会到企业在双碳目标下产业布局和环境治理双重思考及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也感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积极努力。
参与活动的中新网记者曲丽霞说:“对山西各市、多行业的深入采访,我了解到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而做出的积极努力。在长治、吕梁、阳泉,看到了城市湿地公园美化市民生活,净化河湖水体的改变;在大同、忻州、运城,美丽河湖以生态之美带动文旅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在朔州、晋城、临汾,钢铁、煤炭、电厂等各行各业纷纷加大环保投入,让各地的天更蓝、水更绿。当前,山西正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结合采访成果,我们将把山西的经验予以大力宣传。”
从夏到冬,从南到北,4个多月的时间,近百个企业和生态治理现场,参加的成员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全省各地环保设施日渐完善、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整体提升,百姓的生态幸福感越来越强。未来,活动将继续用脚步丈量,用手中纸笔记录新时代山西生态环境事业的量变和质变。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