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朔州人在朋友圈晒得最多的是“朔州蓝”。有关监测系统的数据给出了这个现象的答案:朔州市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285天,比2015年增加35天,优良率由68.5%提升至77.9%,PM2.5、SO2平均浓度比2015年分别下降17.8%、64.3%。
“朔州蓝”的屡屡刷屏与人民群众的由衷“点赞”,正是朔州蓝天保卫战交出亮眼成绩单的精彩“缩影”。作为典型的煤电能源型城市,朔州市委、市政府聚焦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严守生态红线,紧把减排关口,全力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蓝天保卫战。全市建立起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村社区)、企业五级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系统,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重点管控区域“点位长”,定期现场视察、督办、推进,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形成管理闭环,实现溯源追因、精准监管,构建起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格。
朔州向积攒多年的煤炭、电力、水泥“家底”开刀。三年来,加大化解煤炭、电力、水泥等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资源能源效率不断提升。关闭大同煤矿集团恒宝源煤业有限公司等两座煤矿,退出产能210万吨;关停淘汰了平朔矸石发电厂2台5MW的低热值煤发电机组;3家水泥企业主动置换水泥熟料产能4500t/d,关停熟料生产线。
大气污染防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进入秋冬季后,为做好工业企业减排,朔州市分级启动管控措施,针对不同治理水平和排放强度的工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分类施策。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先行减排,提前安排生产计划,根据PM2.5协同防控要求,实施梯度减排,共同推进巩固秋冬季大气环境质量。先后2次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预警期间,全市2家B级企业,限产一家;72家D级企业,全部停产。4家水泥企业,停产3家,限产1家。
打好蓝天保卫战,科技在朔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成为得力“帮手”。该市全面启动“数字环保”“智慧环保”建设,建成空气颗粒物连续监测系统,全天候监测环境颗粒物的实时变化情况。目前,朔州市区按照“工地围挡、拆迁洒水、砂土覆盖、物料棚化”的思路,对各类施工工地一律实行围挡作业,拆迁建筑工地做到喷水压尘,裸露地面及时硬化绿化,城区基本实现了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六个百分之百”。
来源:朔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