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连伯滩。
连伯滩上抢收玉米。
李武强在查看玉米长势。
连伯滩的末段排水。
连伯滩最早种上的一轮冬小麦已经泛青。
连伯滩有10万亩广阔滩地,是河津市最大的粮食种植基地。10月9日,受强降雨影响,汾河下游河津段遭遇57年来最大洪水,河津市紧急启动防洪预案,利用连伯滩分洪缓洪,缓解防汛压力。洪水奔向连伯滩,4.5万亩滩地连同正值收获期的玉米、花生、韭菜、山药等就此淹没。一个月之后,在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农业、水利等部门协同配合之下,连伯滩农田里的积水基本排完。
洪水退去,越来越多的人和事,正在重返连伯滩。
11月9日,又是一个大晴天。来不及吃早饭,河津市阳村街道连伯村66岁村民张克勤迎着朝阳,骑着电动车来到连伯滩,眼看着自家的10亩玉米地里已经没有积水,年近七旬的老人脑子里飞快盘算着一笔时间账:再晾一天,收割机就能下地收割;旋耕、犁地、翻整,最多一周,就能种上新一茬的冬小麦。
一个月之前,10月9日,汾河洪峰过境河津,张克勤度过了揪心的一天。他家的32亩农田都在连伯滩,种着韭菜和玉米,都被淹没在突如其来的洪水里。和张克勤家情况一样的地,还有4.5万亩。把洪水漫过的庄稼抢收回来、再把新一轮的种子抢种到地里,是农民眼下最为紧要迫切的事情。
【泄洪】
连伯滩位于黄河和汾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这里水源丰沛、土壤肥沃,广阔而平整,种植着韭菜、花生、玉米、山药、胡萝卜等各类农作物,其中尤以韭菜最为知名。连伯韭菜叶皮宽厚、青翠可口,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伯滩上种植有2万余亩韭菜,远销到太原、西安、郑州、北京等地,仅此一项,就能给当地村民每年带来超过1亿元的收入。
广袤的连伯滩上,有5万余亩属于连伯村,其余的则分属于苍头村、永安村、太阳村、郭家庄村、峻岭村等。除本地村民外,还有不少来自河南、山东的外地人闻名来此租地种植花生和山药。来自河南的程建峰就在这里包了400亩地,前两年种植玉米,今年种上了花生。“今年的花生成色好得很,本来预计能有55万元的收入。”程建峰说。10月本是花生的丰收季,今年的花生粒粒饱满,丰收在望,程建峰每天住在田间的井房里,还特意从河南找好了收割机,打算一过国庆就开始收割花生。
就在程建峰期待着丰收之时,57年来的最大洪水正在向河津涌来。10月9日,汾河下游河津段洪峰流量达到每秒985立方米,而平时,这里的流量每秒只有30立方米至40立方米。当日洪峰流量是平时的约30倍。防洪预案紧急启动,连伯滩临危受命。
连伯滩紧挨万荣县,万荣县庙前村是汾河入黄口,把洪水引入连伯滩,就能避免河水漫堤的风险,让洪水直接向西流入黄河。
在洪水来临时“牺牲”连伯滩,既是本轮洪峰过境时的无奈之举,也是有过先例的应急之策。连伯滩历史上就是泄洪区,1996年,汾河发生洪涝灾害,河津市也是将连伯滩作为分洪缓洪区。不同的是,当时的洪水量远小于今年,只淹没了连伯滩的东滩地带,再加上当时农作物种植面积小,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对有限。
10月9日,“打开”连伯滩,洪水奔涌而至。按照当地的通报称,是“对缓解泄洪压力起到立竿见影作用”。
连伯滩最终蓄洪量大约6000万立方米,4.5万亩滩地就此被淹没。程建峰的花生地没能幸免。“开始时整个人都崩溃了,400亩花生被水淹了,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安置点里,程建峰一度有些难以接受,“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委屈。”但在安置点待了几天后,程建峰逐渐变得释然了,“和连伯村的村民整天吃住在一起,聊了不少,才知道这里一直就是泄洪区。”程建峰说,农民是靠天吃饭,虽然今年少了收成,但就和许多人劝慰他的一样,“人没事儿就好,何况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
【抢收】
洪水来临,10万亩连伯滩,过水面积高达4.5万亩,绝收面积达到2万余亩。这意味着,2万余亩的韭菜、花生、玉米和中药材等农作物,大面积歉收。而洪水过后,连伯滩的关键词依然是“颗粒归仓”。连伯滩田野连绵,收获的季节来得虽晚,却不会缺席。
11月5日,天气明朗晴好,连伯滩辽阔依旧。西滩的玉米田里还有些泥泞,却丝毫不影响收割机的机声隆隆。农机手们驾驶履带式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驶过玉米田,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整齐倒下,收割机再开回田垄旁,黄澄澄的玉米粒从收割机里倾泻而出,被传送到谷物仓内。
驶过玉米田的履带式收割机,不仅可以一次性完成玉米的切割、摘穗、剥皮、脱粒、清选等工序,更重要的是,它安装有履带式机轮,即便田里积水再多,也还可以在泥泞地带进退自如。洪水过后,河津市农业农村局协调了20余台这样的履带式收割机,每亩地补贴70元,群众只需自付30元就能收割。该局还派出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秋收。
站在田埂旁,郭民岗连日来紧锁的眉头有了久违的松弛。郭民岗是河津市阳村街道办副主任,从洪峰过境开始,他便日日守在堤坝和农田旁。眼前这片田地收割完成后,连伯村就已经抢收回了1.5万亩秋粮。截至11月8日晚,连伯村抢收回近2万亩秋粮。
同一时刻,程建峰也在花生地里忙活着。“明天都来我这儿收花生啊,每个人一天给100块工钱。”程建峰在田边招呼着路过的村民。他盘算着,花生往年的行情是每公斤3.8元,今年的花生被水泡过成色不好,不能按照鲜果收购,只能按照每公斤2元的干果行情被收购到油厂做成油籽肥料。“好歹把明年的种子钱收回来一点。”把400亩花生全部收回来之后,除去发霉变质的花生,程建峰还能挽回近20万元的损失。
【抢种】
收获花生后,程建峰还要赶着再种上新一茬冬小麦。“其他排水快的地方已经早早种上了冬小麦,政府还给小麦种植补贴,算下来也能多一笔收入。”和程建峰一样,连伯滩的许多人都在抢种冬小麦。
田野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今年,河津市的冬小麦播种任务是23.8万亩,其中连伯滩承担着将近3万亩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寒潮来临前,刚刚经历过洪水的10万亩连伯滩上,有将近1/3的面积需要播种上冬小麦。
“难度确实不小,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完成冬小麦播种任务,保证明年粮食生产安全。”河津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武强坦言,眼下唯有拼尽全力。李武强是河津市农业农村局在洪峰过后组织进村入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之一,过去一个月,他奔波在连伯滩的田间地头,指导秋收秋种,成了那个“追着洪水跑的人”。连伯滩哪块地的洪水排完了,李武强就追到哪块地,下地看粮食还能不能收,再指导农户们具体怎么种、怎么收。
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是: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一般是在10月中旬,而如今已经进入11月,晚播的冬小麦,产量能否得到保证?
“播种时间晚对产量肯定会有一些影响,但只要加强技术管理,还是能补回产量。”李武强说,目前针对连伯滩晚播的冬小麦,主要采取4种方式增加产量,分别是: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降低播深,以浅补晚;选择合适的种子,以种补晚;增加施肥量,以肥补晚。不仅如此,河津市农业农村局还会加强晚播小麦冬季管理,努力搭建生产苗价,争取实现明年小麦产量稳定增长。
目前,连伯滩已经抢种了2万多亩冬小麦。最早种上的一轮冬小麦,已经露出了绿色的小尖芽,在初冬的暖阳里生机勃勃。
绿色的树木、金色的田地、白色的温室大棚……从空中俯瞰,广袤的连伯滩田野上,点缀着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色块。热火朝天的秋收秋种景象,正在重返连伯滩。
【未来】
利好消息接连传来。省农业农村厅会同保险公司召开保险服务“双减双抢”专题会,启动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流程。同时,积极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支持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
对于连伯滩的很多种植户来说,保险理赔是一件亟待解决的大事。根据农业保险政策,此次因洪水受损的玉米,如果在之前投保了玉米种植保险,就能拿到保险公司的赔付款。截至11月8日晚,连伯村投保的1700亩玉米,已经有将近40万元的赔付款到了农户手中。
“如果种植前进行投保,那么即使因灾受损,也能拿到赔付款,至少来年生产资料的百分之六七十有了着落。连伯村投保了1700亩玉米地,这个数字太少了,除了一些种植大户,很多农户还是缺乏保险意识。”在李武强看来,如今的农民应该抛开“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保险意识必不可少。河津市农业农村局也在持续加强种植保险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户了解保险这颗“定心丸”,从而能够安心种地、种好地。
排除积水,是当下连伯滩的另一个关键词。
从10月14日开始,河津市水利局开始对连伯滩进行排水,挖机疏通、人工疏通导流、水泵抽排……河津市水利局副局长杨昌华介绍,最高峰时,每天从连伯滩排出的水可以达到500万立方米。洪水从连伯滩排出,沿着万荣县坝体外的水道,进入北赵引黄渠,随后汇入汾河。
11月9日,距离连伯滩分洪已经过去一个月。这一天,连伯滩除局部低洼地块有反渗水外,农田里的洪水基本排完。这也是杨昌华守在这里的第35天,这一天,他依然不敢松懈,连伯滩低洼地块的反渗水,他还要随时关注着,等待新的任务。
洪水漫过连伯滩之后,一个关于分洪缓洪区的全新规划也正在进行中。“我们目前有设想做一个全省的防洪规划,沿着河道两岸,在河道相对平坦的地方,提前规划一批分洪缓洪区,在必要的时候减轻防洪压力。”山西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侯建强表示,作为分洪缓洪区,连伯滩依然可以继续发展农业生产,但要减少不必要的住人,并少建工厂和大型设施。
在11月3日举行的河津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进会上,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李晓武指出,要坚持规划先行,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把蓄滞洪区管理同农田水利设施提标改造相结合,把汾河、黄河堤防等建设与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河津先行区相结合,统筹推进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
11月9日,连伯滩广袤辽阔的田野间,已经几乎没有洪水的踪影,颗粒归仓的收获和趁墒抢时的播种,在这里同时上演。对于这片田野和在这里劳作的人来说,无论经历过什么,都会再度收获和播种,种下希望,期待来年的丰收和风调雨顺。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