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贫困户郑艳芳搬迁新居,左邻右舍上门贺喜,鞭炮噼噼啪啪,一阵阵响彻沟梁梁,红通通的炮屑洒满了院子。
帮扶责任人入户,现场撰写楹联:新屋焕彩颂党恩,惠民政策奔小康。
艳芳爸妈高兴地说:推了危窑,离开穷窝。吃不愁,穿不愁,党的扶贫政策好,老百姓日子亮堂堂。
这才是:砖窑窑新来瓦房房亮,脱贫攻坚带来新气象。
改造老窑洞 迈出第一步
我清楚地记着艳芳家的旧窑和老院。低矮的门楼,灰暗的胡同,坑坑洼洼的土院。迎面是土崖,土崖下是3间土窑,经年风吹雨淋,土崖沟壑纵横,不时有土块脱落;崖上一棵树树根裸露着,像面目狰狞的怪兽,张牙舞爪。这是典型的靠崖式窑洞,窑口很大,门窗却窄小,烟熏的痕迹五麻六道。进了窑就是土炕,土炕连着灶台,常年生火取暖做饭的缘故,整个墙壁都是黑油油的。窑里昏暗潮湿,空气混浊,四处有裂缝,墙皮大面积剥落。艳芳妈说,窑洞有年代了,不下雨还好,碰上连阴雨,窑里墙湿半截深,泥水扑哒扑哒往下砸,一家人的心也跟着扑通扑通跳,成天担惊受怕。
艳芳家的危窑改造,颇是费了一番功夫。艳芳和爱人在邻镇曹川打工,两个孩子跟在身边上学,60多岁的父母留守看家。辛苦打拼,艳芳两口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外面买一套房子,和父母一起离开贫瘠的干骨梁梁。干骨梁梁是碾道村的标志,沟崖崖深土层层薄。沟梁梁生活一辈子,艳芳爸妈也希望孩子们过上好生活。
2018年初,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艳芳家递交了危房改造申请,通过“一审二评三核四批”(即“村民自愿申请、村民会议民主评议、乡镇严格审核、县级把关审批),确定为危房改造户,县、乡、村三级公示后,签订了危房改造协议,明确了质量要求、补助标准和完成时间。
这是驻村以来工作队第一次全程参与的危房改造项目,想象着艳芳家的住房条件很快就能得到改善,大家也感到欣慰。但是,半年过去了,艳芳家的危改工程迟迟没有动工。土崖上土块依然剥落,土窑里雨水依然渗漏,只是在窑顶绷了一块彩条布,与黑漆漆的窑洞反差更为鲜明。几次上门动员都没有结果,催得紧了,等来一句硬倔倔的回答:没有钱,不修了!
满心想着皆大欢喜,最后却落得一脸“灰尘”,工作队帮助申请、全程参与的危改项目,竟是这样的结局吗?那种尴尬和难堪,无以言表,大家甚至怀疑这一家人在故意拖延。
终于,又一个雨季来临的时候,艳芳家的危房改造成了许多人关注的话题。
2018年8月7日,“坡底乡碾道村郑艳芳危房改造项目未完成”作为督察整改问题发布在平陆县脱贫攻坚“每日快报”,要求整改落实,尽快动工。
“每日快报”发布第二天,连阴雨下着,坡底乡领导、包村干部、碾道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等十来个人来到艳芳家,现场办公。窑里境况依然,一行人坐立不安,从灶头看到炕头,从里间看到外间,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急。艳芳爸妈也是急,一个满脸熬煎,一个愁容满面。这两年家里条件稍有好转,他们不想因为修窑再塌下饥荒,也不想因为自家的危房影响到全村脱贫。可是,洋灰石料都在涨价,资金有限,缺口太大!
“钱是拦路虎!总不能盖成半拉子工程吧?”说这话的时候,艳芳妈几乎带着哭腔。
怎么办?动员是一方面,关键是要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政策是硬的,道理是明的,话是软的。一番讨论后,现场研究并向上级单位汇报差异化补贴方案;又一番讨论后,乡领导当场联系工程队,商议不足部分暂时由工程队垫资,危改工程竣工后,一经验收,补贴款立即落实到位。艳芳两口子也表示,父母住房安全了,他们在外打工也放心。好好干一年,争取早日还上工程款。
事情出现了转机,柳暗花明,艳芳家的危窑改造终于启动。
小村人的生活,抬脚动步都要看。看下的日子,都是好日子。刮风下雨,好,风调雨顺;艳阳高照,好,红火美满。一个个普通的日子,因了一件件大事小情,显得神圣而庄严,生活充满仪式感。
2018年9月18日,是艳芳家搬灶的日子。一大早,鞭炮噼噼啪啪响起。工作队赶过来帮忙,把土窑里的东西往外搬,蜂窝煤球、炉灶锅台、橱柜衣柜……人常说旧家值万贯,在艳芳爸妈眼里,院子里的柴棒瓦块都舍不得扔。
一星期后,工程队来了,推土机轰轰隆隆,又一挂鞭炮点燃,响声未落,低矮的门楼轰然倒塌。
艳芳父母站在沟边,目不转睛看着院里,看着推土机过后的一片废墟,好长时间没有说话。也许,在他们看来,轰然推倒的不仅是旧房子,还有一辈辈人生活的影子,有老一辈苦打苦拼的奋斗经历,也有孩子们嬉戏打闹的美好回忆。
危改工程顺利进行。旧窑拆了,石料拉进来了,挖基了,动工了,封顶了……热热闹闹的鞭炮响了一次又一次,从暑热到秋凉,人们见证了艳芳家危窑改造过程,也目睹了传统的近乎完美的箍窑工艺。
新窑落成,工作队有了新的想法。艳芳两口子常年在外,只有两个老人留守在家,艳芳爸身体也不好,随着年龄增长,也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如果用多余的窑洞搞民宿,既能实现利用率最大化,也能增加家庭收入。这个建议,艳芳全家赞成。帮扶责任人也积极配合,专门送来自己的书法和摄影作品,用于布置新窑环境。为此,帮扶单位运城市文联也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村民的正常需求,只要是用于改善生活环境,艺术家都会免费提供书画、摄影、楹联等作品。
现在,艳芳家改造后的窑洞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白墙青砖红门窗,背依黄土,面朝沟梁,体现本土建筑简洁又朴拙的地域特色;后窑前厅,窑内为套间形式,有客厅、厨房、卧室,铺着瓷砖,刮着仿瓷,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前厅摆着沙发、电视,挂着字画;厨房里冰箱、电磁炉、煤气灶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启动乡村游 开启新生活
参观艳芳家新窑,说到民宿体验,说到乡村旅游,艳芳妈抱出来一个皮箱,皮面斑驳,一看就是年代久远。打开箱子,里面是一摞一摞的毛边纸,大多已残缺不全,一碰就掉渣,散发出陈年霉味。大家小心翼翼,一张张打开、抚平,仔细辨认,有民国32年的家产分单和养老协议,有明清时期的民间偏方,有光绪五年的买卖协议,有同治十年的地契,还有咸丰年的红白事单,甚至有道光年的借条……
艳芳妈说:这都是我老奶奶手里的东西,乱糟糟的,没法抓挠,要不是我收拾起来,推窑的时候早不见了。工作队员朱永齐说,这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应该保存下来。队员樊建军提议,最好请文物专家鉴定。
艳芳爸说,拿到古董市场打打价,看能值俩钱吗?
艳芳妈白了老伴一眼:值钱就卖了?老先人留下的东西,咋能随随便便就卖呢?
艳芳爸急赤赤表白:不卖,给多少钱都不卖,只是了解一下,兴许它就不值钱。
艳芳妈又怼了老伴一句:再不值钱,都是老先人留下的东西!
艳芳爸嘿嘿笑,不再吭声。
我们继续看,一边问着上面的名字,有的他们很快就能说出来,有的想不起来说不清楚,两人就你说东他说西抬起杠来,一抬杠准是艳芳妈赢。
艳芳爸输了也不急,挠着头皮说:我这脑子不中了,记不得了!艳芳爸患脑梗多年,一着急手发抖言语不清。
艳芳妈脑子好,给大家讲她老奶奶的故事。这个故事,她是听婆婆讲的,而她的婆婆,又是听奶奶讲的。婆婆的奶奶,她叫老奶奶。
老奶奶的故事,与她家的老窑洞有关。
她也说不清具体时间,只说婆婆当时七八岁,老奶奶50来岁。“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五六个陌生人,一家人还没回过神,就听到沟里传来急躁躁的喊叫声。”艳芳爸插话说:这是当兵的,听说是八路军,在上窑开会,被日本人发现了,跑到了咱这里。艳芳妈继续说:过去咱村这地方可严实哩,地图上都找不到,要是没人领路,外人根本进不来。当时,日本人在碾道梁梁来回转,远远看到有人往这里跑,这才跟着找了进来。听到日本人在砸门,我爷急急慌慌把这五六个人藏到了红薯窖,窖口就在窑洞里,我老奶奶赶紧把被套点着烧开了炕。刚下过雨,炕洞潮,烂套不容易着,一屋子烟熏火燎,呛得人咔咔咳嗽,想用这个办法麻糊日本人,阻拦日本人到窑里来。日本人还是进来了,吱哇哇乱喊叫,掀锅揭被,啥东西都捣得稀烂。找不见人,就用刺刀顶着我老奶奶,一直把我老奶奶顶到红薯窖口,我老奶奶吓得拉了一裤子。最后还是没找到人,日本人就把我爷抓走了,说我爷是“中贵兵”,拉到前窑杀了。后来才知道,日本人嘴里的“中贵兵”,就是中国兵。
听艳芳妈这样说,我想到当地地方志里记录的被日本人杀害在前窑的郑点校。艳芳妈说:郑点校就是我屋里爷,就是日本人说的中国兵。艳芳爸补充说:其实我爷是搞地下工作的,算是民兵吧。
艳芳妈指着箱子说:听我老婆婆说,这些东西差点毁在日本人手里。日本人到了东梁(平陆县东一带),我老爷担心这些东西被毁,就把它藏在鸦雀窝里,下雨了,赶紧收回来,放到炕洞里烘干。没想到日本人突然闯进来,我老奶奶一着急,烧炕的时候忘了掏出来,东西都烤煳了。艳芳妈一脸惋惜,又说:还有一些藏在被套里,也叫日本人糟践了。我爷养了十来窝蜂,日本人偷吃蜂蜜,让蜂蜇了,一把火烧了我屋7间房,把被子用水沾湿,搭在蜂窝上抬走了。日本人走了,我屋里啥都没有了,房烧了,蜂也抢走了,被套里藏的房窑证也点着了,成了一绺一绺的碎渣渣。从那以后,我老奶奶就落下了稀屎痨病根。
艳芳家古董多,故事也多。危窑改造,红薯窖填埋了,老窑里发生的一切都成了故事,已逝的老奶奶成了传奇。想起危房改造时他们有意无意的拖延,想起推倒老院时他们的留恋和不舍,我恍然大悟,这种拖延和不舍,原来有过往岁月里太多太重的牵绊。
危房改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伸。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不可或缺。
住山村民宿,听红色故事。从窑洞体验开始,启动乡村游。工作队信心倍增。
说到窑洞体验,艳芳妈高兴地说:和两娃商量,开春暖和了再盖一间洗澡房,装上太阳能,大门口多种些花,再喂一群土鸡。艳芳妈是个有心人,勤快,有苦头,村里开展花椒管护培训,她堂堂不落,不光认真听认真记,还把老师的讲课录下来,边干边琢磨,拉枝绑条,刷石灰防病虫,五六亩花椒打理得井井有条。
艳芳妈说,国家政策好,补贴款都能及时到位。危房改造补贴14000元,新栽四亩花椒补贴2000元,两娃上学,学前班一年补助1000元,初中生一年补助2500元。艳芳在县里参加技术培训,管吃管住一天还有50块钱补助。我常对两娃说,不要怕吃苦受累,多学些本事,艺多不压身。艳芳爸嘿嘿笑,说:不吃苦中苦,哪来甜上甜!
艳芳参加的是利丰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随着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推进,这项技术前景可期。
离开艳芳家已是夜里10点多,星光点点,小山村万籁俱寂,门口梧桐树影影绰绰,树梢挑着下弦月,宁静和谐。
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赞叹大桐树保存得好。
艳芳妈说:以前,北窑里有一窝燕子,不知道明年还能回来吗?
我一愣,还没回过神来,就听建军大声说:肯定会回来。燕子不落愁人家,咱屋光景越来越好,新窑里也能筑燕巢。一边,小朱已哼起了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新窑洞,新生活,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小山村的变化会越来越大,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艳芳家改造后的窑洞,已成为小村脱贫攻坚新亮点,新窑洞里,古老的故事历久弥新。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