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大铁路即将进入动态验收环节,工作人员也有序入驻阳泉东站。
那一天,刚满18岁的苏皋生走出了山村,踏上了求学的旅程。目的地是阳泉,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对于这个山里娃来说难以想象,他只是听人说过,那里也叫“小上海”,可上海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依然无法想象。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无数青年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苏皋生就是其中的一员。村里的老人说,这是村里出的第一个“状元”,这就是跃了龙门。
这一天,即将退休的苏皋生带着家人走进了阳泉北站。歇下来回老家看看,在那孔熟悉的老窑里住几天,这件事他已经筹划了多年。7月11日,趁着周末,计划终于成行。阳泉北站离家算不得近,透过家里的落地窗,就能看到已经修建完成的阳泉东站和阳大铁路。从荒土岗到拔地而起的雄伟建筑,苏皋生知道,以后出门会越来越方便。一辆辆列车从眼前的站台缓缓驶过,阳泉,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太铁路——我省的第一条铁路,漫漫百年时光,它见证了阳泉的兴建和发展;石太客运专线——国内第一条开工建设的高速铁路,自2009年4月建成通车,十余年间也为阳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速度。
那一天,苏皋生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襄汾到阳泉,需要在太原转一次车,全程7块钱的票价于农村娃而言已是天文数字,不到两寸长的小硬纸板车票,紧紧攥在手心生怕遗失,还没上车就已经被手心的汗水浸湿,微微有些变形。将近12小时的车程,于苏皋生而言却没有一丝的难熬,而是充满新奇,过道、厕所都站满了人,就连车座下也睡着几个孩子,拥挤的车厢里,虽然只容得下落脚,也难挡心里的兴奋。军绿色的外套,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一个铺盖卷、一个斜挎包、几块母亲烙好的饼和一个搪瓷缸,这就是苏皋生全部的家当了。贴身的衣服上,缝着一个小兜,装着父亲从全村借来的五十块钱,更背负了乡亲们的期望。蒸汽机车开动了,伴着长长的汽笛、拖着厚厚的白烟行驶在南同蒲线上一路向北,载着苏皋生、更载着他的梦。
这一天,G627次高铁一如平日高速行驶着,从阳泉到临汾只要2小时20分钟的车程,再回想当年可以说转眼就到了,每天9趟车次可以直达,还有数不清的转乘选项,几乎是随时到、随时买票、随时出发。超过300公里的时速,车厢里却十分平稳安静,临近晌午,苏皋生和爱人买了两份15元的盒饭,三个菜一份米饭,食材简单却也道道喷香。一旁的小孙女揽着苏皋生的臂弯吵着要吃肉肉,他赶忙夹起一口喂到孩子嘴里。一个在闹,一个在笑,高铁车厢载着这样温暖的画面一路往南。
那一天,拥挤的列车上苏皋生掏出了自己的“宝贝”,小说《红日》。小说到苏皋生手里时,已不知转了多少手,早已破损不堪,丢失了封皮、扉页和最后的几页。没了扉页,苏皋生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缺了最后几页,苏皋生一直牵挂着小说的结局,但他想来一定是解放军大获全胜了。书已读了不知多少遍,却怎么也看不够。车厢里不远处,一个学生模样的人胸前的徽章引起了苏皋生的注意——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和它散发的光芒。红色的绶带上“中国共青团”五个字鲜艳夺目,为不大的徽章凝聚起了磅礴的力量。苏皋生知道这是团徽,是先进的象征。加入中国共青团,为百姓作贡献,为群众做榜样,小小的愿望如同一颗种子,从那一刻起就深埋在了苏皋生的心里。
这一天,刚刚吃过午饭的小孙女倒头睡了,虽已年近花甲,但苏皋生读书的习惯却从未改变。眼睛稍稍有些昏花,手机上电子书的字体就调得又粗又大。《诞生》,是一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苏皋生说他爱读这样的书,书里有一座座巍然屹立的丰碑,有一部部气壮山河的乐章,有一曲曲高昂激情的赞歌,更有他曾亲历见证的变化。此刻,苏皋生左胸前的党徽鲜艳明亮,当年那颗小小的种子早已在他的生命中生根发芽。
两辆列车在不同的时空里奔驰着,那一天、这一天似乎在此刻交汇在了一起。不同的时空里,闪烁着相同的红色徽章,不同的时空里同样红色的心,向着幸福的小康生活出发!
编后:
一趟回乡之旅,处处是浓浓温情,满溢车厢,也温暖着记者的心。42载光阴、350公里回乡之路,苏皋生感受着家乡变化,享受着高铁便利,也有宝贵回忆洒满其间。
延伸向天际的铁轨,承载了学子的求学之路,更满载着他们的梦想。从改变命运的高考,到勤俭奋斗奔向小康,苏皋生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四十余载翻天覆地,苏皋生是家乡换新颜的建设者,是祖国高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小康生活的亲历者。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