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患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可说起儿童糖尿病,却有很多人感到惊讶。其实,不仅儿童,甚至新生儿也可以患糖尿病。“小糖人”就是儿童糖尿病患者。然而,由于认知的缺失,很多孩子在出现糖尿病症状时,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甚至因为误诊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5月上旬,山西省儿童医院儿童糖尿病专科门诊正式开诊,截至目前,已诊治患儿60余名,其中,以10岁至12岁的孩子居多。专家呼吁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儿童糖尿病的发生。
儿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20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Ⅰ型糖尿病患者数量约4.7万人,仅低于美国、印度及巴西,位列第四。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儿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接诊的主要病种之一。
“来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现了意识障碍、休克状态,四肢末梢凉,重度的脱水,直接被送进了急救中心的儿童重症监护室,经过两天的抢救,孩子才逐渐好转,转到了内分泌科的病房。”在近期接诊的病例中,这个年仅7岁的小女孩苗苗(化名)给该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治医师王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病情危重,父母亲的健康意识差,对于孩子此前出现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等一系列症状都没有及时地察觉。而这都是糖尿病在作祟,孩子最终被送入院也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血糖过高,血液中酮体积蓄过多,超出机体代谢能力而出现的一种代谢性中毒表现,尤其在儿童患者中更为多见。
王蕾介绍,近年来,儿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仅专科门诊开诊当天,省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就收治住院了8名“小糖人”,其中有新发的,也有复诊的、合并感染的,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3岁。王蕾介绍,从临床接诊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部分患儿是由于呕吐、腹痛、消瘦等症状,被误以为是胃肠道疾病或上呼吸道感染等前来就诊。更多的患儿,大约新发病患儿中的50%-60%是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送来医院抢救,家长才知道孩子得了糖尿病。
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分Ⅰ型和Ⅱ型两种。通常情况下,Ⅰ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症状开始时比较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过去,糖尿病患儿90%都是Ⅰ型糖尿病。这些孩子吃得多,喝得多,反而体形较瘦。而现在肥胖孩子在逐年增加,Ⅱ型糖尿病患儿比例在不断攀升。”王蕾提醒家长,“肥胖的儿童如果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或出现皮肤黑棘皮样病变,应考虑到Ⅱ型糖尿病的可能,及时检查血糖,及早作出诊断。”在一些家长的心目中,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都是成人的“专利”。然而,事实证明,糖尿病正在逼近很多孩子。
如果发现孩子吃饭特别多,体重反而不增长;短期内体重迅速下降;饮水特别多等情况,一定要定期做内分泌相关的代谢筛查。另外,如果孩子体重超标也最好定期做血糖、血脂、血尿酸、肝脏B超、糖耐量实验等检查,确定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预防糖尿病,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整个家庭的生活习惯。”王蕾说,从近期接诊的“小糖人”来看,很多都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特别是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孩子们假期延长,父母大都要正常工作,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要么交给老人照顾,要么就全靠孩子自觉。以至于很多孩子养成了晚睡晚起、暴饮暴食、长时间和平板电脑、手机“死磕”等生活习惯,避免人群聚集等客观因素又让这些孩子长期待在家里,缺少运动,体重明显上升,进而诱发糖尿病。
“小糖人”治疗遵循“五驾马车”原则
“需要提醒的是,儿童的Ⅱ型糖尿病如果在早期发现时就进行药物、饮食、运动等合理干预,还是有机会逆转的。”王蕾说,目前,在对糖尿病患儿的治疗中,一直遵循“五驾马车”的治疗原则,即健康宣教、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她提醒广大患儿家长,给孩子饮食要定时定量,食用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如蔬菜、低糖水果、糙米等。每天还要保证4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为了保护孩子的代谢健康,平时要注意不喝饮料,不吃夜宵,一天三餐的营养足够孩子的生长发育。此外,还需特别强调的是,睡眠对身体机能的调控很重要。孩子在睡眠中,体内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为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儿童糖尿病专科门诊由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张改秀团队和护理人员每周五下午坐诊,开展糖尿病个体化的胰岛素方案指导、饮食教育、运动教育、自我监测、胰岛素注射技巧、胰岛素泵管理、低血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监测等个性化服务。这不仅方便了糖尿病患儿就诊,减少患儿出院后复查的繁琐流程,而且对糖尿病患儿进行个性化居家指导,有效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