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张杨 制作:张婷
榆社县位于晋中市东南部,闻名遐迩的革命老区,也是该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今年2月2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榆社县退出贫困县,这也意味着晋中最后一个县脱贫摘帽,如期退出贫困县行列。
6月底,虽至盛夏,榆社的傍晚仍有一丝凉意。在距离县城3公里的箕城镇峡口村,初见边红英时,她留着齐肩短发、穿着一身运动服,显得十分干练。在她身边,一个瘦瘦高高、走路一颠一颠的大男孩,特别引人注目。
“他叫‘二子’,是我们村一个贫困户的孩子,今年20多岁了,因为患有脑瘫,眼睛斜视,走路一瘸一拐,说话也不清楚,但智力并不比别人低,挺聪明的。”进了村委会的办公室,边红英招呼着山西晚报记者坐定后,“二子”也静静地坐到了她的身旁。
边红英说,以前在村里,不少人认为“二子”是残疾孩子,见了他都会敬而远之。边红英来了之后,经常给他买新衣服、买好吃的,跟他交流,鼓励他学习生存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二子”就像“保镖”一样常常跟着她。
自2016年12月16日,边红英被选派到峡口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至今,在她的关心帮助下,“二子”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也同样在她的努力下,峡口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省级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村、晋中市标杆村党组织、五星基层党支部和脱贫攻坚典型村,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
现在走进峡口村,提起边红英,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但回首来路,边红英来时却是另一个场景……
万事开头难 第一次开会就遇上意外
边红英是个“70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她,除了听曾经在农业部门工作的父亲讲述过农村生活外,自己从未与农村有过交集。在晋中市中医院工作了20多年,边红英也从未有过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
2016年的冬天,单位发出的一则关于下乡扶贫的通知,让她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边红英也不知道下乡扶贫需要做什么,会遇到什么问题,只是觉得自己是一名党员,就应该积极报名。
峡口村共有334户889人,当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39户364人。那个时候,峡口村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同时由于是非多、问题多以及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也是榆社出了名的落后村、难点村。
初到峡口村时,边红英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要适应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还要忍受村民们以及村干部的种种质疑。“一个女医生来扶贫?不过是走个形式,能做成啥大事”“村里也没啥事,条件也不好,以后就不用跑了,省得受罪啊”……听到这些话,边红英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第一次召集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开会时,边红英一走进村委会办公室,就被屋内遍地的垃圾、厚厚的积土和横七竖八堆放的杂物吓了一跳,“预定的开会时间到了,参会人员还迟迟不到,好不容易人到得差不多了,屋子里又是烟雾缭绕,呛得人喘不过气。开会的议题还没讨论出任何结果,两个村干部居然争执起来,众口劝解无效,会议无果而终……”
这可怎么办?边红英心里直发愁,父亲的一席话点醒了她。“父亲说,万事开头难,不要心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为村里老百姓做事,大家会理解支持你的。也不用担心村干部的脾气大,他们是性格直爽,有什么说什么,诚心诚意是很好相处的。”
有了父亲的指点,边红英的心里安稳许多。接下来的几个月,她一头扎进了村民家里,与他们拉家常,一点一滴了解峡口的情况。她还经常与村干部谈心交心,以诚相待,试图打开他们的心结。但是想要融入他们,还得在“事上见”。
扶贫先扶志 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峡口村是个农业村,全村耕地面积704.8亩,人均不足一亩地,青壮劳力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留在村里的主要靠种植玉米维生,但每亩地的收益并不大。刚到村子时,边红英还发现,村民们不是聚在一起打扑克、扯闲篇,就是在家里围着炕头、灶台转,精神面貌不佳。
“当时不少村民的观念就是安于现状,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要想改变,就得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奔头。”边红英深知,扶贫要先从改变人的精气神开始。
2017年初,晋中市中医院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给峡口村的贫困户发放了2000只鸡苗。“刚开始的时候,不少村民不愿意养,要么嫌麻烦,要么担心下了蛋卖不出去。”于是,边红英就挨家挨户给他们“算账”,并承诺“有多少就给卖多少”,“其实当时我也没什么渠道,都是硬着头皮承诺的,就是希望大家有信心,先干起来。”
裴补文是村里的贫困户,年轻时因重病欠下很多外债,自己还落下残疾,生活变得浑浑噩噩。边红英多次上门化解了他的抵触情绪后,免费给他送去了50只鸡苗,他一边养、一边琢磨、一边学习,遇到问题就找边红英请技术人员。一年下来,裴补文竟然挣了五六千元。有了信心后,裴补文又盘下了村里的小卖部,经过用心经营,一年就挣了两三万。
像裴补文一样,村里的五保户裴永刚从2017年开始养鸡,越养越有信心,每年都会补充新的鸡苗,现在一天能收二三十个鸡蛋。边红英说,看着一些贫困户卖鸡蛋挣了钱,有条件的村民也慢慢开始养了,“现在我们峡口的鸡蛋根本不愁卖。”
本着“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理念,边红英还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组织护工培训两期14人、月嫂培训两期42人次……通过教育、引导、培训,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面对村民们缺医少药、看病难、住院难的状况,边红英还把自己的专业与健康扶贫成功对接,在晋中市中医院的支持下,为村民提供医疗便民服务。她还多次组织义诊,把专家请到村民家门口,为乡亲送医送药送检查。
帮助贫困户张大娘治好了眼疾、帮助贫困户老裴的儿子外出就业……看着边红英为了村里的大事小情忙前忙后,村民们和村干部也渐渐把她当成了“自家人”,端午送粽子、冬至送饺子,深夜加班还有大嫂给她送烙饼,村里人有事没事都愿意找她拉呱拉呱,一开口就是“咱村长,咱村短……”
希望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自从来到峡口村,边红英一直在积极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她深知“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致富就是无源之水”。
为了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解决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培养贫困户自力更生意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边红英主动承担起村里产业指导员的角色,并以整合产业资源为突破口,制定了峡口特色产业5年发展规划,建立了新型利益联结模式。
2018年初,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峡口村建起了50亩羊肚菌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基地的建成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还带动了20户贫困户务工增收,户均收入1376元。2019年,该公司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5户贫困户分红,户均增收800元。
2019年,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建了榆社县多长满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辣椒60亩,开展加工、收购、育苗,带动峡口及周边村民134人,共计领取劳动报酬40余万元。除此之外,还在峡口发展种植烟薯61.7亩、玉露香梨60亩、壶瓶枣树20亩、中药材71.6亩,带动数十户贫困户增收。
“我们峡口村有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有干劲、有文化,看着光着膀子的后生们在地里干活,我觉得这就是农村的活力。”边红英说,“我们目前正在筹建养猪合作社,这也是贫困户带头,因为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他们敢干了,更有信心了。”
箕城镇常务副镇长段庆红坦言,与以往相比,峡口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各项工作在全镇都是名列前茅,“如果不是边红英,峡口村的很多产业都闹不起来”。对于峡口村的变化,村委会主任裴献龙都看在眼里,“现在村里的环境和精神面貌都有很大变化,村民们想干事的积极性也很高,这都是边书记的功劳,大家都舍不得让她回去了。”
因为在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边红英受到了当地百姓交口称赞,连续两年被评为榆社县“优秀第一书记”,箕城镇人民政府也授予她“扶贫之星”称号,她还获得了榆社县劳动竞赛委员会脱贫攻坚二等功奖章。
“现在家人和朋友见了我,都觉得我越来越接地气了。”边红英说,在峡口工作的这几年,让她收获了许多,“基层工作不好干,峡口能有今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离不开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村民们的共同努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于未来,边红英希望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能够带领村民稳定增收,切实提高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让峡口成为真正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峡口村脱贫概述
峡口村位于榆社县西北部,距县城3公里,位于太长高速北口附近,交通方便,全村共有335户889人,村常住143户369人。2016年,晋中市中医院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峡口村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364人。
驻村工作队入村以来,着力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联合村党支部以“抓党建促脱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工作原则,引领党建带工建,共建促脱贫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孕育出了、羊肚菌、烟薯、辣椒、玉露香梨、中药材种植、笨鸡养殖等产业,不但撑起了本村及周边的经济发展,也为箕城镇的繁荣增添了动力。
驻村工作队还把落实国家各项扶贫政策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逐户宣传摸底调研,结合实际,督促落实,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精准到户到人。2018年,峡口村按照“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实现了全村贫困户全部稳步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00元,2019年村集体收入10.06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876元。2019年,峡口村党支部被镇政府树为新时代党建示范村,被评为榆社县五星基层党组织、晋中市标杆村党组织。
2020年,峡口村将继续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扩大产业带动效应,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效,取得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