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一定影响。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山西农业大学独辟蹊径,号召全校学子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有序帮扶春耕备耕,在实践中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上好这堂疫情防控期间的田间大课。
把汗水挥洒在田间
“由于疫情没能如期开学,在家的我没错过农事。家里往年都是买西瓜苗直接栽种。今年情况特殊,我和家人便商量着买西瓜籽,自己育苗。”农学院研究生1903班的闫鑫是家在闻喜县的一名学生,她向记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培育西瓜苗的过程。
由于家里没有培养基质,闫鑫选用自家发酵好的农家肥、玉米秸秆与筛好的土壤均匀混合,自制适合培育西瓜幼苗的培养基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按书上的步骤一步步培育西瓜幼苗,结果却并不如意,第一批西瓜籽发芽率只有40%。
闫鑫总结失败原因,发现环境温度没有达到最适合西瓜发芽的温度。于是,她搬来一个大火炉,温度过低时,就加热炉子升温,温度高了,就马上通风散热。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她所有补种的西瓜籽全部发芽,只等着天气再暖和一点,就可以把幼苗移栽到地里。
闫鑫育苗取得成功,坚定了她服务“三农”的信心:“一次简单的实践,自己得到了锻炼,也换来了家人的满心赞许,我自己也在实践中更加坚定了专业自信。”
农学院研究生1903班的高晓云家住娄烦县。今年2月,高晓云与父亲清理完自家田地里的作物败枝残根,为下茬作物播种做好准备后,就投身于帮助邻里开展春季农业生产之中。
这几天,村里的草莓种植户正在大棚进行病虫害的预防治理,高晓云结合所学的农药学与昆虫学知识,向村民推荐了一种副作用小、更为安全的农药来治理虫害,建议种植户使用更耐低温的雄蜂授粉,减少畸形果的出现,提升草莓品质。
“学子们在田间参与农事实践,活用所学知识,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把自己的汗水挥洒在广袤的田间,体现了他们‘强农兴农’的时代责任与担当。”山西农大农学院院长高志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
在实践中练就本领
孟锦鑫家住太原市尖草坪区,是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1705班的一名学生,家中养殖着“中国荷斯坦奶牛”和杂交白狮鹅。疫情防控期间,他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合理配制消毒液,每天花1个多小时对牛棚和鹅圈进行消毒,保证圈舍无死角喷洒,体现了一个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素养。
看着自家的家畜健康成长,父母向孟锦鑫投来赞许的目光:“孩子的专业选对了,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畜牧养殖专家。”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专业1801班的贾海涛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他也在帮助家里牧羊。在牧羊的过程中,他进一步了解了羊的生活习性,以及羊群在野外采食的植物种类。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引发思考。贾海涛说:“书本讲述的知识和实际饲养有一定的差别,但一些必要的营养成分必须补充。我对家人说,应该给羊补充一些微量元素,既能减少疾病,还长得快。我希望通过专业知识,改善家乡养殖产业的不足之处,早日实现家乡畜牧养殖产业标准化、专业化,让更多牧民富裕起来。”
山西农大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建新说:“农业生产知识的获得尤其离不开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会促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动力去学好专业课。在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农忙季节,父母在地里劳作一天,回到家,手臂酸痛,腰也直不起来了。相比之下,学校里的试验田用机械干活,省时又省力。”农学院研究生1902班的王晋萍是清徐县西关村人,从小帮着家里做农活,她对传统农耕方式感触很深。
她寻思若是将农机带到田里,既能减轻父母负担,又能高效率、高质量种植。然而,大型农机并不适合分散的小地块,如何安全操作对父母来说也是件难事。
王晋萍查阅相关资料后,咨询了老师的意见,结合自家实际情况,选择了一台小型旋耕机。经过探究和尝试,她操控着这台小机器,仅用了3天时间,就将家里零零散散的4块地和一个大棚内的土地全部翻了一遍。
原本并不看好她的父亲见此也欣慰地称赞她:“不愧是学农的,点子就是多,这个学没白上!”
从小在吕梁市石楼县曹家峪村长大的大三学生牛江伟深知机械在农活中的重要性。他说:“以前在田里干活,就是一头牛、两个人、一把犁,耗时长也比较累,效率低下。如今现代化农业正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更提高了效率。”
谈起自己的梦想,牛江伟说:“在大学里学的是软件工程专业,把学习的农业大数据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让父老乡亲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是我的梦想,也是学习的动力。”
“农业机械化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的一大发展方向,农大青年学子在农村基层砥砺意志品质、在农业实践中练就本领,为推动我省农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山西农大软件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尹莎莎如是说。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