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航拍镜头下的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新貌。赵俊堂 闫锐鹏摄
5月1日,阳城县析城大道西小河美韵段,清淤运污车辆正在紧张作业。尹培江摄
5月16日,万荣县城北防洪排涝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李克荣摄
5月12日,太原市双塔北路小学邀请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迎泽大队郝庄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为该校师生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我一直牵挂着灾区群众,今天到山西第一站就来到这里,是要实地看一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2021年10月,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考察调研时第一站就来到临汾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乡村振兴,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带领人民群众用勤劳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面对突如其来的汛情大考,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抓好防汛救灾和灾后建设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考验,迅速反应、有力推动。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部署继续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3月23日,全省灾后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要求奋力夺取灾后建设全面胜利。全省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扎实推进灾后建设工作,夯基补短,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乡村振兴
2022年春节前,我省无安全住房、符合保障政策的57974户受灾群众全部搬入安全住房。
“看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生产生活秩序得到恢复,重建修缮的房屋安全暖和,家家都在忙年,年货备得也很齐全,庄稼地里孕育着生机,我感到很欣慰。”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汾市霍州市受灾村民师红兵家中看望时说。他指出,“乡亲们在生产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党和政府要继续帮助解决。”
深情话语暖人心田,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我省持续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易地集中建房进度,确保选择易地集中建房方案的受灾农户早日入住。积极推进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房整治,力争年底前基本整治到位。
5月19日,孝义市大孝堡镇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安置工程现场,700余名建设者挥汗如雨、奋战一线。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15栋安置楼、780套安置房以及配套设施,预计6月底主体结构封顶,9月底完成简装,具备拎包入住条件。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有关单位和干部群众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全力抓好受损房屋修缮重建工作,全力推动水毁基础设施修复建设,全力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打赢了防汛救灾和灾后建设这场硬仗,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了合格答卷。
阳光朗照大地,希望在田野中升腾。目前,全省已修复受损农田195.1万亩、修复畜禽圈舍160.2万平方米,未修复的农田、圈舍都已纳入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农村受损供水管网、电网、受灾油气企业管道、通信基站、光缆已全部抢修恢复。
时下,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翼城县唐兴镇寿城村的村民们正在田里进行追肥。去年灾后抢种的冬小麦已经开始抽穗,幸福生活在村民们的手中逐渐绽放开来。受灾户革德成一家住进了新房,他在政府的扶持下养了20多头猪,第一批生猪即将出栏。当前,各级农业农村及乡村振兴部门和有关部门正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乡村振兴,在提升稳粮保供水平上再加力,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上再加强,在提升监测帮扶实效上再用功。
着力夯实应对自然灾害的基础保障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山西奋勇向前。
2021年10月,连续的强降雨之后,全省37条河流暴发5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42座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乌马河、象峪河、汾河、磁窑河等堤防决口。
灾后建设中,我省按照“先修复、后提升”的思路,迅速开展相关设施除险加固,优先安排影响安全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水利工程。全省251座受损水库已修复214座;88座受损水闸已修复82座;1027公里受损堤防已修复946公里;506座受损淤地坝、塘坝已修复479座;64座受损水电站已修复59座。在未修复的水利设施中,有6座重大问题水库,水利部支持将其纳入“十四五”除险加固规划,其余的将在今年汛期前完成修复。
经过深入调查论证、反复修改完善,我省制定出台《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对支流昌源河、乌马河、象峪河、磁窑河等2021年秋汛受损严重的河流以及清水河、太榆退水渠、潇河、浍河等66条重要支流进行综合治理,对重要支流入河口实施系统治理。今年汛期前我省将完成8项堤防塌陷和裂缝、险工段等水毁修复工程。今年年底前,汾河干流工程全面开工。
25项河道治理工程开工,已完成6座干支流桥梁改造和105813.78亩干支流河道管理范围内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建立了166条河流堤防安全包保责任体系……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攻坚战全面打响。
全省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扎实推进,向着灾后恢复重建第三阶段主要工作目标迈进:在1年至3年内实现全省重点河流和水利设施蓄洪排涝能力全面提升,城乡重大设施应对风险能力明显提升。
全面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
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21年,包括太原市迎泽区老军营街道新建南路第二社区在内的111个社区,创建成为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这些社区拥有共同的特征:经常性组织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等宣传活动,设立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点并储备了一定物资,有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机构、队伍,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我省全面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的一个缩影。
直面问题挑战和日趋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省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工作纳入《山西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制定出台全省气象灾害防御、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等工作条例,持续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应急管理治理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正在着力建立省、市、县互联互通的气象风险、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加强专业监测点建设和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工作,动态掌握汛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省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预案,加强实战演练,确保一旦预警能快速响应、高效运转。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多渠道保障机制,加强应急基地和队伍建设,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
曾经大水漫过的土地上,如今新房矗立,道路延伸、产业兴起,人们信心满怀。三晋儿女接力奋斗,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阔步向前。
本报记者晋帅妮 王少科
践行嘱托 不懈奋斗
美好家园乐融融
轰隆隆……突突突……5月17日,在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挖掘机、拖拉机、打孔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动人的劳动交响乐。
趁着天气晴好,村民们加固屋顶、栽树修路,到处生机勃勃。村党支部书记师军平正在村北查看麦田长势,600亩绿油油的富硒小麦已经抽穗,微风吹来,碧波荡漾。师军平介绍,冯南垣富硒小麦示范项目,由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使用生物纳米富硒营养剂,提高小麦抗病免疫能力,达到提升品质、提高价值的目的。
冯南垣村有151户366人,耕地面积1530亩。除了富硒小麦外,村里大力整治撂荒地,盘活土地资源。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冯南垣田间地头掀起复种热潮。据了解,这些地块将种植油葵100亩、红高粱200亩。同时,该村规划建设10个特色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等无公害绿色蔬菜。
一条新修的环村公路伸向远方,沿着即将铺油的公路走一走,会发现不少院落里面传来叮叮咚咚的声响,一孔孔闲置的窑洞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被改造成特色民宿,这个昔日安静的小山村正成为热门打卡地,迎来一拨拨游客。
要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乡村振兴,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带领人民群众用勤劳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亲切关怀、谆谆嘱托,让冯南垣村全体村民充满力量。
在之前村集体发展蘑菇厂的基础上,村“两委”重新规划发展蘑菇产业,打算引进羊肚菌,已经和侯马的一名羊肚菌种植户取得联系,现在正在加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村东5孔窑洞整齐排列,中间一孔上方悬挂着一面鲜艳的党旗。“这是我们的游客接待中心。”师军平介绍,“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各大旅行社负责人就师庄乡旅游路线开发进行了实地考察,准备设计推出红色游、乡村游、历史游等旅游路线。”
发展乡村旅游,引资引智,把特优农产品推向市场……乡村振兴的蓝图,围绕着冯南垣村铺展开来。
本报记者郭玉琴
双手创造新生活
天蓝如洗、远山如黛,冯南垣村口的百年老国槐又添新绿。风从塬上来,老槐树的枝丫沙沙作响,好似欢迎远方来的客人。
5月16日,走进花果街3号院,一方菜园让小院生机勃勃。师红兵老两口正在院里给菜地浇水,一垄垄菜苗长势喜人,有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等,院落里还放着一捆用来搭架子的竹竿。
“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这个日子我终生难忘。”回想起当初的情景,63岁的师红兵记忆犹新。
“没想到住了40年的家被一场大雨毁了。”“也没想到,不到两个月就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新房。”“更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来到我家,亲切关心和询问我们的生活。”……师红兵和老伴朱海丹在菜地里你一 言我一语。
进屋后,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师红兵一家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照片,照片下面是朱海丹做的花馍,用玻璃罩小心保护着。
“习爷爷高兴地加入进来,一小块白面搓成长条,两端向内一卷,仿佛如意形状,他把做好的枣花放在了团圆馍上。最后我又请习爷爷在‘登高馍’上点了一颗枣,寓意步步登高、五谷丰登,预示生活像枣一样甜蜜。”师红兵的孙女师菁悦把这个场景写进作文《习爷爷来到我的家》。
这一幕也点燃了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年馍的热情,更加坚定了师红兵一家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决心。二儿子师亚龙于1月28日申领了冯南垣村灾后重建后的第一张营业执照,加工年馍。大儿子师亚平有厨师手艺,申请办理了农家乐营业执照。
3月24日,霍州市北关路,冯南垣3号院饭店在热闹的威风锣鼓声中开张了,主打乡村特色菜。这些天,朱海丹有空就到店里帮忙,奉上亲手做的年馍和切拨子面,好多食客吃了都说:“这是妈妈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乡亲们用勤劳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我们一家备受鼓舞,我要加油干,把冯南垣3号院做成一块金字招牌。”师亚平说。
“孩子们在家门口创业,村子里游客越来越多,以前不敢想的事情都在眼前发生了。”师红兵笑着说,“是党和政府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来源:山西日报